立即注册 登录
山东省社会科学数据中心 返回首页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

基本信息

发表日期:

成果类型:

著作

所属学科:

文学

成果简介:

本书借鉴吸纳发生学、比较文学、话语分析、文化研究、创作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不断发生嬗变的社会文化语境、新时期小说创作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审视,探讨新时期小说在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中的创作概况、实质特征与相应的文学理论建构,并在此基础上观照中国本土文化精神、文艺学及美学思想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取舍和改造。本书从积极性意义和负面性影响两方面着手,以富有学理性、思辨性的眼光全面审视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小说乃至新时期文学整体发展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力探寻中国当代文学从新时期步入21世纪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想、文学信念和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可能性方向和路径。在相关研究领域中,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之前已有成果的不足和空白,从宏观和整体的理论层面对研究主题予以全面性的深入观照。

 

该书以新时期小说中出现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色彩的小说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且深入地剖析了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等一系列引发广泛关注的创作潮流中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这一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的选定有严谨的学理逻辑支撑。在新时期文学中,小说领域所收获的创作及理论成果最为丰富;同时较其他文学体裁而言,新时期小说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之间发生的互动联系更为全面和深入。本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选定,既具有文学史特定阶段的典型代表意义,又能保证研究的精准度和纵深度,避免流于笼统泛化。同时全书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囊括了新时期小说创作、批评及理论研究的主体部分,使得书中的观点阐述具备丰富全面的相关资料、文献的扎实支撑。


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本书首先通过梳理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及中国的小说创作者、文学批评者、研究者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和文化思潮的接受、吸纳、借鉴、融合,探讨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小说观念嬗变所产生的显在或潜在影响。其次,全面剖析新时期小说对于“人”“社会”“历史”“文化”“性别”等主题的折射呈现,并进一步爬梳分析了新时期小说在多个层面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本书尝试开辟一个宏观的理论分析视角,全方位深入剖析、总结新时期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值得肯定的价值,和存在的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本书就理性反思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给新时期小说创作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包括一味求“新”陷于形式主义,“审美泛化”导致的漠然姿态,“解构”之后却有破无立,以及过于泛滥的“非理性”倾向,等等。

 

 

在宏观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及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和走向时,新时期是十分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剖析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建构,博采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学传统及理论资源之众长,开启了由效仿、移植到突破、自立的多元化发展期。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彼时不容忽略的重要理论及创作资源之一,启发中国作家和学者展开诸多探索,也引发了丰富的学理性辨析和反思。进入新时代,面对建构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重大任务,对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客观认识其得失,具有文学史、理论史的参考意义和价值。本书坚持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和研究立场,把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问题研究,提升到了宏观性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走向和路径探讨层面。本书提出,步入新时代之后,中国文学要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宏大框架中,在借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生命力,坚持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的发展道路,不断构建并完善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理性、文学精神、文学道德和文学理想,创作出全面折射时代精神、深切表达人性关怀、坚定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的优秀作品,并建构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发出中国声音、折射中国思想光芒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该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为指导,展开具有发展性、辩证性视角的学术研究,为学界探讨相关问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和观点。


作者信息

第 1 作者 : 王源

著作

国际标准书号:
ISBN978-7-01-019246-8
CIP核字号:
2018,077135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
附件(版权页):

版权页.jpg

附件(正文):

6.29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pdf

Archiver | 小黑屋 | 纠错 | 设为首页

© 2001-2017 Comsenz Inc.

Copyright 2017 山东省社会科学数据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鲁ICP备10000421号-3)

返回顶部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