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全国社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发布时间:2020-12-28 17:10          来源: 贵州日报 阅读量:

2021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构建可持续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最大限度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贫困地区群众有了信心与干劲,才能实现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对于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精准实施“治心”工程,让思想富起来、精神硬起来。要想从思想源头上筑牢预防返贫的防护堤,就要改变“弱者”的思维,杜绝“等靠要”思想;要树立远大的精神追求,不做人穷志短的帮扶对象,而要争当帮扶他人的模范;要充分树立主人翁意识,充分认识到个人志向、意志和能力、创造性和主动性,鼓励和引导贫困地区年轻人做知识渊博、胸怀大志、信念坚定、精神丰富、信仰崇高的新时代年轻人,在新农村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锤炼意志、增长本领,改变家乡面貌。

  精准实施“增智”工程,让教育兴起来、文化强起来。文化是摆脱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动力,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让文化兴起来,教育强起来。补齐教育短板,必须加快发展推进脱贫地区文化教育事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积极协调和落实学前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奖励补助和优惠政策,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同时,大幅度提升脱贫地区教师待遇,让更多优秀教师下得来、留得住。要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要重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为全面建成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能。

  精准实施“扶志”工程,让志气高起来、意志坚起来。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方面,由脱贫走向富裕,终究要靠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激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重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脱贫群众奋发努力,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奋斗改变命运。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奔向美好生活的新起点。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打出一套巩固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组合拳。要以构建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为主线,科学探寻实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方法途径,以促进脱贫地区群众的思想和精神“强起来”和“富起来”。

  实施精准脱贫“铸魂”工程,让信心足起来、灵魂壮起来。自信是一种力量。要为群众创造和维护机会平等、规则公平的创业环境;鼓励脱贫户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了解党的政策、响应党的号召;要帮助他们学一门技术,精通一门手艺,实现自力更生,自我造血;要改变脱贫地区群众落后思想和精神面貌,帮助年轻人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人生态度,进一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持久的精神、文化支撑与智力支持。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职责扛在肩上,把振兴乡村任务抓在手上。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打造过硬的基层党组织堡垒,让脱贫群众在走向富裕的过程中,实现精神重塑、思想凝聚和信仰构建。要构建“五级书记”的工作新格局。要高度关注基层反腐倡廉工作,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增强群众的信任和信心。要建立年度发展成果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察问责,激励各级干部到乡村振兴战场上大显身手。

  坚持教育脱贫与文化振兴的有机协同是核心。开展教育脱贫与乡村文化振兴,让脱贫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要采取激励政策倾斜等措施吸引更多人致力于到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时效;要切实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娱乐等事业发展逐步与农民日益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协调。要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构建“文化+”新模式,努力建设乡风淳朴、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

  推动人才脱贫与人才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关键。人才是第一资源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要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政策,扎实做好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工作,吸引人才和资源进驻贫困地区工作。要深入实施“上山下乡工程”,动员整合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切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赵艳玲撰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