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全国社科
    
深化屯垦历史研究 建设农业领域航母
——“黑龙江屯垦史”丛书出版发布暨研讨会发言选编
发布时间:2017-12-26 10:42  作者: admin        来源: 黑龙江日报 阅读量:

编者按

11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深化屯垦历史研究建设农业领域航母”研讨会暨“黑龙江屯垦史”丛书出版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向会议发来书面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效廉和北京、黑龙江两地相关单位领导和学者出席会议。

“黑龙江屯垦史”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地方合作的示范项目,也是黑龙江省文化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会议认为,黑龙江屯垦之路代表了中国特色屯垦的成功之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黑龙江屯垦取得的伟大成就。书写黑龙江屯垦史,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北大荒精神”,展望屯垦事业美好的未来,巩固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既有成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增强文化自信。“黑龙江屯垦史”丛书的出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的重要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对激励龙江人民推进全面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黑龙江屯垦史丛书》共有8部16册500余万字,分别是:《黑龙江屯垦史》(4卷)、《黑龙江屯垦史·军垦口述史》(上下册)、《黑龙江屯垦史·知青口述史》(上下册)、《黑龙江屯垦文献史料汇编》(4册)、《当代黑龙江与新疆屯垦比较研究》、《“一带一路”与中国农业“走出去”——以中国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农业开发研究为例》、《黑龙江屯垦文学史》和《中国屯垦研究史》。

来自中国边疆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农业部农垦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现将专家发言编录刊发,以飨读者。

 不负使命担当谱写学术华章

黑龙江屯垦史项目编委会办公室主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 艾书琴

黑龙江屯垦史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黑龙江省合作的重大委托项目,项目编委会办公室设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度重视支持下、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项目实施单位中国边疆研究所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通力合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满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不负各级领导和垦区干部群众的信任重托。

精心选配,组建团队。按照项目总体设计和分工,黑龙江屯垦史系列项目共分为11个子项目,其中黑龙江社科院牵头承担7个,中国社科院边疆研究所牵头承担4个专题研究。双方都精心选择了最强力量、最优组合组建项目队伍。黑龙江社科院把屯垦史项目列为2015年“一号项目”,投入了最强的科研力量,汇聚了黑龙江省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院领导分别担任各子项目的负责人,保证了各项目运行的领导力、组织力;中国边疆研究所以本所研究骨干为主,吸收黑龙江的学者参加。近70人的研究编撰队伍,体现了领导与专家组合、老中青结合、跨部门联合、多学科融合的特点,是一支打造精品的强大科研团队。

谋定后动,设计先行。黑龙江屯垦史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突出设计先行理念。2014年4月,中国边疆研究所、黑龙江社科院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研究论证,提出了黑龙江屯垦史项目框架和工作方案,分别报送黑龙江省委和中国社科院。项目立项后,双方组织了更大规模的细化论证和设计。特别是主体项目、四卷本的《黑龙江屯垦史》的编撰大纲,各项目组在3个月内数易其稿反复研究完善;随后,黑龙江社科院又在两个月内5次召开集中研讨会议,邀请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对大纲进行研讨评审,最终形成《黑龙江屯垦史编撰大纲》。

夯实根基,收集资料。各项目组都高度重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文献方面,子项目《黑龙江屯垦文献史料汇编》遍收金元以后黑龙江边疆开拓、管理、建设等方面的历代军政文书和典籍史料及屯垦戍边的相关论述、志书等相关资料,东北光复中国共产党建政东北后的领导讲话和党政文件、垦区发展史上的重要文件等,为各项目提供了基本的文献资料支撑。各子项目结合自身特点和需要采集资料。《黑龙江屯垦史》第一卷、《中国屯垦研究史》《黑龙江屯垦文学史》以文献资料为主,《黑龙江屯垦史》第二至四卷史料以垦区史志、年鉴、报纸合订本结合实地调研;《当代黑龙江与新疆屯垦比较研究》、《黑龙江垦区在俄罗斯东部农业开发》除垦区史料、实地调研外,还使用外地、外文资料;口述史项目组则对400余名历史亲历者面对面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构建了首个黑龙江屯垦文字、音像口述史料数据库。黑龙江农垦总局史志办、档案馆、博物馆、农垦日报社以及各管局、农场,对各项目组的资料调研采集给予了有力支持,做了大量协调服务配合工作。

反复修改,打造精品。2016年初开始,各卷本陆续完成初稿,进入修改提升阶段。各分项目主编高度负责,认真统稿,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修改,有的分项目还聘请了咨询专家帮助把关。对各卷提交的书稿,编委会办公室一是送出版社提前进行规范化审查;二是外请专家审读,有的是匿名审读;外请专家既有非常熟悉垦区历史的省农垦总局专家,又有高校、科研单位的资深历史学者;对专家审读和出版社审查意见,各项目组认真对待,进行了新一轮书稿修改;对个别书稿,编委会办公室组织了多次外审。各卷书稿均经过两轮以上的修改。进入出版编辑流程后,编辑部与各项目组密切联系配合,不放过一个细节,严把编校质量关。16卷册、500万字的黑龙江屯垦史丛书,是省院合作、多方协作,共同打造的学术精品和出版精品。

研究边疆历史的新维度新角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邢广程

“黑龙江屯垦史”系列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黑龙江省开展科研合作的重要项目,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重要项目,科研资源的投入力度是少有的。“黑龙江屯垦史”丛书,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黑龙江省深度合作的文化成果。

中国的崛起过程中,边疆治理是一个重大问题。黑龙江省是沿边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创业,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变成了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创举,应当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经验。我们强调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性安排问题,其中就包括加强边疆地区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制度性安排。实施屯垦战略和政策,是党和政府根据我国边疆实际采取的非常有效的措施,是边疆长治久安的制度性安排。从这个角度看,研究黑龙江和新疆的屯垦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在新时代的视域下,要加强研究如何更进一步实施边疆地区的屯垦问题。“黑龙江屯垦史”丛书的出版,在新的形势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边疆历史和现实问题新的维度和角度,同时也为后续的边疆屯垦史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案例。

党中央高度重视边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阐述了治国和治边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些都是对边疆地区和边疆问题研究工作者提出的十分重要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边疆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问题的研究。黑龙江屯垦史项目虽然已告一段落,但中国边疆研究所与黑龙江省科研机构的合作还要继续推进。

献给北大荒开发建设70周年的大礼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 王守聪

“黑龙江屯垦史”丛书的出版发行,不仅是中国屯垦史研究和黑龙江开发建设史研究的重大成果,更是献给北大荒开发建设70周年的一份珍贵大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次“黑龙江屯垦史”项目的策划编撰完成,是对黑龙江垦区开发史的一次全面整理和系统展现,对于国家制定稳疆固边政策,促进黑龙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边疆地区振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对垦区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改革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发挥安边固疆作用,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今年是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70周年。经过三代北大荒人不懈地奋斗,昔日的茫茫荒原,已经变成了名符其实的“中华大粮仓”,已经具备了超过200亿公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商品粮保障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北大荒人干一年,可以供1.2亿国人吃一年,成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名符其实的“压舱石”,也创造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奇迹。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也做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再次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专门针对黑龙江垦区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黑龙江农垦在屯垦戍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是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总书记要求,黑龙江垦区要发扬北大荒精神,加强垦地合作,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这是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国家战略层面和长远发展角度所做出的英明论断。可以说黑龙江农垦从诞生那天起,就是国家安全战略基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省发展大局。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进入新时代,黑龙江垦区也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充足的底气和坚定不移的决心,沿着习总书记为我们指引的方向和确定的目标,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构建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强强联合;运用资本和品牌的力量,推动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农业领域航母;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坚定文化自信服务文化强省

《黑龙江屯垦史》第三卷主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朱宇

“黑龙江屯垦史”系列成果的编撰出版是我省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具有存史资政、传承文化、教育后人、对外宣传的重要功能,是弘扬龙江地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生动教材。“黑龙江屯垦史”丛书特色鲜明,具有许多亮点:一是首开利用地方历史资源系统研究编撰中国屯垦史的先河,为客观描述和系统研究中国屯垦戍边兴边提供了范本。二是编撰周期短,成书时间快,仅用三年时间就圆满完成系列成果研究编撰出版工作。三是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全书16卷册,共计500万余字,点面结合、图文并茂,全景式记述了黑龙江屯垦的辉煌历程和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系统研究的特点。四是视野开阔,大气厚重,既充分展示了我国屯垦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又反映了我省垦区建设取得的最新成就。

“黑龙江屯垦史”系列成果的编撰出版,对我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重要讲话精神,助推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视察时,希望我省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和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现代农业排头兵和粮食安全“压舱石”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省委为打造农业领域航母主动作出的目标定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省委关于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边疆区域文化新高地。二要以编撰出版屯垦史系列丛书为契机,认真总结发扬屯垦史项目孕育的宝贵经验和良好作风。屯垦史研究作为一项省部合作重大项目安排,研究编撰出版工作历时三年,之所以能够取得圆满成功,各级各部门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从中体现的经验启示和良好作风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发扬光大,把推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作为责任担当,着力讲好屯垦故事、弘扬龙江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加快促进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三要深入挖掘积极利用历史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服务好黑龙江文化强省建设。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地域性和开放性,散发着强烈的时代光芒。对黑龙江屯垦历史文化资源的特性与类型进行学理上的解读与史料上的梳理,系统研究屯垦戍边兴边和垦区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增强基础理论研究为现实发展服务的能力,丰富新时期龙江精神,助推边疆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研究编撰出版屯垦史是我省社科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举措。我们要深入挖掘龙江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搞好省情研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为加快我省振兴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研究屯垦历史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宋洪远

“黑龙江屯垦史”丛书的成果很丰硕,为屯垦史的深化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深化垦区研究、总结农垦经验、提供中国农垦方案等方面继续做深入研究。比如在文化领域,黑龙江垦区的发展传承了“南泥湾精神”,创造了“北大荒精神”,产生了“知青文化”,形成了“军垦文化”,这些都可以继续深入挖掘。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农垦经济变迁史、农业技术变迁史、农业政治变迁史、垦区的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很有特点,值得总结,可以深化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引领性。一是明确了“两个定位”,一个是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另一个是继续强调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二是强调农业农村发展“两个优先”,农垦事业的发展就体现了“两个优先”。三是“两个融合”,十九大报告讲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也多处讲到军民融合,军垦就是军民融合,垦区的发展也是城乡融合发展,“两个融合”都是党中央重要的战略部署,都在垦区得到很好的贯彻实践。四是“两个现代化”,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垦区正在深入推进“两个现代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将屯垦历史与十九大提出的这些重要战略和定位对接起来深入研究,对于更好地深化历史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推进振兴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世界垦殖史上的中国道路

《黑龙江屯垦史》第四卷主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曲伟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黑龙江垦区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由世界性农业现代化的跟随者,转变为世界粮食综合产出水平的领跑者、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的先行者、世界性农场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国家屯垦之路的世界性成功者,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标志着黑龙江垦区建设农业领域航母取得重大进展,成功闯出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中国道路。

改革开放之初,黑龙江垦区起点为世界性农业现代化的跟随者。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没有体现出农业规模经营的优势。1978年垦区亩均粮食产量102公斤,分别低于世界、全国平均单产约50公斤以上。垦区1978年粮食商品率仅为44.6%。表明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经济优势、规模优势和国家队优势远未发挥,黑龙江垦区面临发展战略转型的历史拐点。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成为世界粮食综合产出水平的领跑者。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增长。预计2017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将连续第八年超过200亿公斤,分别高于1978年、2000年8倍和2.5倍;商品率将达95%以上。亩均单产不仅远高于“欧洲粮仓”乌克兰,且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表明黑龙江垦区生产力得到了较大释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新台阶,成为中国粮食商品率第一高地。表明党和国家在黑龙江建设全国最大的屯垦基地战略决策大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的先行者。垦区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现代化水平跃居全国前列。2000年和2017年,黑龙江垦区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66%和99%,农业机械总动力由不足150万千瓦提升至331万和1000万千瓦以上。黑龙江垦区在大农机、大科技应用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成为国内外农场体制改革的探索者。1985年黑龙江垦区开始全面兴办家庭农场;1995年全面推行“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探索创新了“大农场套家庭农场”、“大集团套大农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目前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加快搭建“农垦企业集团+产业公司+子公司”的运行框架。这种既不同于美国家庭农场模式、也有别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不同主体积极性的“统分结合模式”和企业化、市场化改革导向,形成了黑龙江垦区独特的体制优势和跨越发展的制度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成为国家屯垦之路的世界性成功者。2016年,黑龙江垦区实现生产总值近1200亿元,人均GDP高于全国33%,达到7.2万元;黑龙江垦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万元,高出全国农村居民一倍有余。垦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远超全国的历史性转变,验证了黑龙江垦区开始成为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佐证了黑龙江垦区闯出了世界农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提供了中国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形成了日趋完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70多年的开发建设中,黑龙江垦区的人民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培育锤炼出来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黑龙江垦区建设全过程的伟大精神财富。特别是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中,既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仓——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又用青春和生命、忠诚与坚韧丰富完善了北大荒精神的科学内涵,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精神之一,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永远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

《黑龙江屯垦史》的概念与内容脉络

《黑龙江屯垦史》第一卷主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 战继发

厘清黑龙江屯垦的概念,对于驾驭整个《黑龙江屯垦史》撰写至关重要。《黑龙江屯垦史》中的“黑龙江”,是特定的、具有时空性的历史概念,它既不同于今天黑龙江省行政区划所辖的范围,也不同于黑龙江流域这一固定的地理空间,而是有着历史沿革与变迁的,即各朝或各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地域范围,是一个动态的地域,因时而异,是空间范围不断变化的区域。本书以历史变迁的动态疆域来考虑黑龙江的区域概念,并以此概念来确定写作范围的延伸与取舍。

屯垦是指屯田垦种,在古代称之为屯田,一般指政府直接组织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我国的屯田产生于西汉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历史产物。以后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有军屯、民屯、商屯等多种形式。对黑龙江来说,见诸史料明确记载真正意义上的屯田始于金代,以后也并非绵延不断。为使黑龙江农垦及相关状况历代贯通,勿使中断,则将与屯田紧密相关的垦殖活动融进来,即把农民自发的开荒种地等垦殖纳入其中。将黑龙江历代屯田与垦殖连接起来,形成广义的屯田,以便更加全面地反映黑龙江屯田全貌及相关农业发展情况。这是第一卷的情形,而二、三、四卷则又回到了狭义的屯田范畴,不包括农村生产队开垦耕种土地的内容。

《黑龙江屯垦史》第一卷时间断限为从古代到1945抗日战争胜利;第二卷时间断限从1946年到1965年;第三卷时间断限为1966年—1978年;第四卷时间断限是1979年—2000年。

本书第一卷是《黑龙江屯垦史》开篇之作,时间跨度最大,趟过了横亘古代、近代,直到现代的历史长河。有必要做的是理清脉络、把握分期,以作为全卷的经线,与各章经纬相连。

在遥远的古代,黑龙江地区就生活着肃慎、东胡和秽貊三个族系,其中肃慎文明最为古老,早在西周初年肃慎人就向周王朝朝贡,入贡“楛矢石砮”,与中原王朝联系紧密,并可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梳理出肃慎、东胡和秽貊各族的农业活动。《黑龙江屯垦史》正是以此为起点。

本卷根据黑龙江屯垦的前奏、形成、发展的状况,兼顾王朝更迭脉络,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从先秦至926年渤海政权结束,为早期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时期,农业经历了由弱到强,也是屯垦政策形成并逐渐完善时期,基本定义为屯田的前奏。第二时期:辽、金时期,是具有较大规模的真正意义的黑龙江屯垦的开始,也是黑龙江屯垦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段的黑龙江屯垦无论从深度与广度上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并且推动了黑龙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第三时期:元、明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屯垦以军屯为其突出特点。军屯的施行为元明时期中原王朝在黑龙江地区的驻防和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后金建立后,黑龙江地区的屯垦又为后金政权的发展及清朝入主中原做出了贡献。第四时期: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1年清朝覆灭,即清政权入主中原的统治时期,以及黑龙江屯垦向近代化转型时期,具有范围广、人员组成复杂、变动性大等特点。第五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12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为第一阶段。此阶段黑龙江的土地开垦进入大发展时期,短短20年,开垦土地达四百多万垧,比清代二百多年的垦地面积还多;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为第二阶段(沦陷时期),黑龙江农业生产全面走向殖民地化,呈现出畸形状态,即在耕地面积恢复和增加的同时,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却不断下降。

总而言之,黑龙江屯垦历史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上述分期也是相对而言,只是为了厘清本卷的基本思路与黑龙江屯垦历史的大体走向。按照历史的习惯,本卷章节设计仍以中央王朝为主线,来体现黑龙江屯垦史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目的在于把黑龙江屯垦史纳入整个中国历史的大框架内考量,也易于和中原有关历史相比对。章节结构设置体现“厚今薄古”、详今略古的特点,这是由历史发展状况和所见史料状况决定的,而非有意厚此薄彼。这恰恰体现了黑龙江屯垦从无到有、从形成到发展历史的真实写照。

留给后代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退休干部 孙仁松

我是1958年3月响应党中央号召、从海军青岛部队转业,参加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至今已近60年了。在农场当过农工,住马架子、修水库、抬土筐,开荒种地,经历艰苦的创业劳动,后来考入王震将军兼任校长的北大荒第一所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两年前,我在北京接受了黑龙江社科院项目组同志的采访,初次接触到黑龙江屯垦史这个重要的社科研究项目。最近,恰好在我81岁生日那天,接到参加这次会议的邀请,知道该项目取得了全面成果,而那次对我的采访,将以《北大荒农垦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亲历者》为题,收录在《黑龙江屯垦史·军垦口述史》中。

在《军垦口述史》的前言中,有这样两段话:“开发建设北大荒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宏伟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伟大壮举。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大复转官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始终是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中坚力量。”“开发北大荒的历史,是一部用汗水、泪水和血水写下的历史。军垦人始终坚守着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无怨无悔地为北大荒开发默默奉献。他们的拼搏与艰辛,汇聚成北大荒的硕果,凝聚成北大荒的精神。”

我读着这些对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浏览农垦老兵们的回忆,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心情非常激动,夜不能寐。是的,一部北大荒开发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军垦史,而这部历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以14万多名复转官兵为中坚力量的包括大批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地方干部和家属以及他们后代的三代北大荒人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甚至流血牺牲写下的,希望我们的后代永远不要忘记。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新闻媒体和影视作品,把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成果告诉全国人民,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这次实施的黑龙江屯垦史项目,在垦区内外走访了144位“老农垦”,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72岁,平均年龄84岁,就在接受访谈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据说已有10多位受访老兵去世。我刚到北大荒时,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22岁的小青年,在十万复转官兵中是比较年轻的,现在也是耄耋老人了。可以想象,要寻访到这些“老农垦”,完成采访任务难度是非常大的。这次专题立项进行屯垦史研究,特别是用“口述”方式,记载那段历史,是在与时间赛跑,抢救鲜活的历史资料,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因此,黑龙江屯垦史所取得的系列成果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书写屯垦历史传承北大荒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宋月红

“黑龙江屯垦史”系列研究,立足黑龙江这片沃土、面向我国屯垦事业的发展,系统性地开展黑龙江屯垦史研究,创新性地推进边疆屯垦学研究,在我国屯垦研究史上筑起一片学术高地、树起一座学术丰碑。

一、“黑龙江屯垦史”丛书坚持运用唯物的辩证的大历史观,从历史的基本点和根本点出发,追根溯源、展现历史进程、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发展规律性,把屯垦的历史与现实乃至未来、国家与地方之间、各地方之间、各形态之间,以及各历史时期之间辩证统一起来。特别是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屯垦史与古代、近代的屯垦史在历史变革和转折意义上联结起来,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屯垦史有机统一起来,点面结合地深入记述了黑龙江屯垦的历史发展和时代面貌,并从历史的深处把屯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贯通起来,把屯垦历史进程与屯垦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以历史发展的大格局、大趋势、大逻辑深刻揭示了屯垦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二、“黑龙江屯垦史”丛书运用多学科对屯垦史进行综合性、交叉性研究,初步构建并推进了边疆屯垦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研究屯垦史,历史学无疑是最具基础性的学科。“黑龙江屯垦史”丛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我国传统史学方法,比较充分地运用了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体裁体例上,既有通史编纂、断代史编纂和专门史编纂,又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典章体等;在史料学上,既运用了文献档案、地方志和年鉴,又运用了考古、实物、碑刻和口述史等;在史学研究方法上,既有宏大叙事、实证研究,又有定量史学、比较史学和历史地理等。此外,“黑龙江屯垦史”丛书实现了“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如经济学、政治学、边疆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和文学等学科集群,并与历史学相交叉运用,相辅相成。也正由于此,“黑龙江屯垦史”丛书既具体、历史地反映了屯垦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及屯垦的历史基础、时代内涵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又深刻揭示了屯垦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黑龙江屯垦史”丛书可谓是百科全书式的屯垦史研究成果。如此,“黑龙江屯垦史”丛书也构建起边疆屯垦学研究的基本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成为发展边疆屯垦学的一项可资借鉴的实证范例。

三、“黑龙江屯垦史”丛书是北大荒精神的历史读本,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教科书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屯垦历程艰辛曲折、波澜壮阔,沼泽地里建成一个又一个的大型机械化农场,祖国的边陲兴起一座又一座新的城镇,曾经苍凉的北大荒变为殷实的北大仓。屯垦按照国家需要,在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创造了一大历史基业,同时也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铸就了屯垦精神、兵团精神和北大荒精神。“黑龙江屯垦史”丛书成果从多个领域、多个角度深刻反映和阐释了北大荒精神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的孕育、形成和发展,以及这一精神的基本内涵与鲜明特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成就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 李治亭

黑龙江省社科院与中国社科院共同组织完成的“黑龙江屯垦史”丛书,是两院合作实践党的文化发展战略的重大成果,也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成就。

“黑龙江屯垦史”的选题具有创新意义。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边疆的边缘地带。这一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一直是渔猎或游牧民族的家园。当华夏人逐渐进入这一地区,农业垦殖才逐渐发展起来。自秦汉以后,凡在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无不重视农业的开发。但到明代,仅在辽东地区即今辽宁省境内实行屯垦,土地得到开发,农业得到发展,而吉林、黑龙江两地不在垦殖范围之内,造成这两地经济发展完全落后于辽东地区。至清代后期,黑龙江的屯垦才又形成规模,且持久不衰,其后又经中华民国时期的持续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数十年,屯垦仍在继续,终于成为今天的“中华大粮仓”。屯垦是关系黑龙江发展的一条生命线,只有认识屯垦史才能真正认识黑龙江的历史变迁!

以往有关黑龙江屯垦史研究,主要限于个案研究,发表成果很有限。黑龙江社科院与中国社科院共同立项的“黑龙江屯垦史”系列研究,集以往研究之大成,构建了完备而系统的黑龙江屯垦史全景。丛书的内容从古至今,从文字记述到口述历史,从文献史料汇编到具体研究,从经济史到文学史,从黑龙江屯垦到与新疆屯垦之比较,从屯垦史到屯垦研究史,从古代屯垦到当代中国农业“走出去”,如此丰富多彩的各种屯垦史的专题,汇成一套系列丛书,为古今所仅见。

总结屯垦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屯垦是我国历代承袭的治边之策。自秦汉直到清代,各边疆地区都通过屯垦得到程度不同的发展。与屯垦相联系的是,内地人口不断地向边疆地区流动,加速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维系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统一。黑龙江屯垦史项目的又一个创新意义,就在于总结历代在黑龙江地区实行屯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与新疆屯垦之比较,更可以鉴别不同地区的屯垦的不同特点,这些都对我们有参考价值。

“黑龙江屯垦史”丛书隆重出版,也创造了中央与地方合作运行大型研究项目的成功范例。由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地方研究机构合作实施,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质量、高速度达成了预期的目标。这一创新的组织形式,为开展类似的大型项目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开拓进取共创新型垦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阿拉腾奥其尔

黑龙江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就是边疆屯垦重地,进入当代,两地的屯垦更是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推动两地区域经济的腾飞,还在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实现了稳疆固土、保障地区安全的战略目的。

当代黑龙江与新疆两大垦区的屯垦事业已走过了近70年的岁月。在这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两地屯垦事业的发展在自身发展规律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影响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47年—1965年,黑龙江垦区与新疆兵团垦区都处于屯垦事业的开创期,两垦区的第一代拓荒者都经历了异常艰辛的开荒过程。垦区基本建设与生产紧密结合,屯垦事业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十几年间两垦区不仅开辟出大片的良田,创建一批农场,初步发展了地区经济,还各自建立了有效的、适应地区屯垦事业发展的屯垦管理机构。

1966年—1976年间,虽然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农业生产曾一度徘徊不前,但屯垦事业依然缓慢发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屯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集聚了更多的劳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地的屯垦事业逐渐进入稳定、持续发展时期。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思想指导下,两垦区屯垦事业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主要体现在:坚持市场经济取向,改革传统制度,加快改革开放,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调整经济结构,进行产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

21世纪两垦区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发展速度及程度上都远超前两个阶段。黑龙江垦区生产总值1978年为9.6866亿元,2016年增长到1197.3亿元,38年间增长了123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体制恢复后,屯垦事业也逐渐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并在2000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兵团生产总值1980年为10.1937亿元,到2016年增长到2134.33亿元,36年间增长了209倍。

70年来,北大荒人和兵团人用自己的热情和心血,在我国东北、西北之地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屯垦事业,为国家、地方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黑龙江垦区职工经过70年的艰苦奋战,将原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日的北大仓,为国家提供商品粮,有力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如黑龙江垦区,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开发建设边疆、保卫边防和国家统一的重任,开创了具有兵团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推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为我国边防稳定和新疆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两垦区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伟大的精神财富,即屯垦精神。黑龙江垦区创造并培育出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造、发展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兵团精神。这两种屯垦精神都集中体现了几代拓荒者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拼搏创新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一代代北大荒人和兵团人为国家繁荣富强不断奋斗。

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委员、宣传部长 高跃辉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不仅是黑龙江屯垦史项目的参与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黑龙江屯垦史系列成果的面世,对黑龙江垦区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7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黑龙江垦区正是始终把垦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战略和全省大局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全面发展和辉煌成就。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工作,对黑龙江垦区战略地位和历史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黑龙江屯垦史》用大量的史实做了系统全面的阐释和佐证。

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黑龙江屯垦史”系列成果的研究,从先秦时期的屯垦一直写到现代农垦,历史跨度达到2300多年,把黑龙江农垦的历史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相交融、相继承、相贯通,是对黑龙江屯垦历史的深度溯源,同时大大延伸了黑龙江农垦的历史脉络,扩展了历史空间,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屯垦史以更高的历史视角和更权威的史料印证了黑龙江垦区与中国屯垦史的血脉传承,为研究和了解黑龙江农垦的前世今生,打开了一扇别开生面的历史窗口。也必定会成为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当今中国边疆开发建设史所必不可少的佐证史料。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北大荒文化是由军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黑土文化等多元文化整合而组成的地域文化。“黑龙江屯垦史”系列涵盖了军垦史、屯垦史、知青史、移民史,既是一次对黑龙江垦区开发史的全面阐释,也是一次对北大荒历史文化元素构成的全面整理,是北大荒文化软实力的集中展示。这无疑为北大荒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开展爱国主义和北大荒优良传统教育的乡土教材,对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垦有重要的意义。

是宝贵的精神资产。北大荒精神是三代北大荒人实践创造的精神成果,是全体北大荒人所共同具有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准则,是北大荒文化最本质、最凝练的体现,更是北大荒人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黑龙江屯垦史》系统诠释了北大荒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丰富的内涵、功能、作用,从理论实践的高度论证了这种精神,深深根植于北大荒黑土地,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血脉相通,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伟大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农垦事业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对北大荒人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激发力。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我们必须始终高举北大荒精神的旗帜,万众一心,凝神聚力,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断开辟垦区事业的新境界,推动垦区事业的新发展,创造垦区事业的新辉煌。

传播优秀成果服务新时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谢寿光

“黑龙江屯垦史”系列成果首发之后,出版方和作者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需要各方协力配合,把这套成果宣传和推介好。这套书是一个系列成果,是一个整体,里面包含着很多内容,有纵的,比如四卷本的《黑龙江屯垦史》,以及《黑龙江屯垦文学史》;有横的,比如《当代黑龙江与新疆屯垦比较研究》;有研究成果,比如《“一带一路”与中国农业“走出去”》《中国屯垦研究史》;有史料,比如两卷共四本的《黑龙江屯垦文献史料汇编》,还有两部口述记忆史料——《黑龙江屯垦史·军垦口述史》、《黑龙江屯垦史·知青口述史》。可见丛书的价值是非常高的,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把这套书宣传好、发行好。

此外,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不仅在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层面研究黑龙江的屯垦事业,也可以同时关注160多万北大荒人的社会结构,这里的社会关系和传统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有很大区别。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开展更多的、更加深入的研究,向着屯垦社会研究的方向努力,在这个方向上探索研究北大荒创造出的新的社会样本、新的经济样本,探索研究追求美好生活的路径等等。作为出版者,我们很愿意与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密切合作,出版和传播更多黑龙江屯垦史这一类的优秀成果,服务于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