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全国社科
    
打造天津创新驱动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7-09-26 09:11  作者: admin        来源: 天津日报 阅读量:

为深入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近日,由市科协、市环渤海经济研究会、滨海新区综合发展研究院、天津社科院京津冀及城市群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京津冀协同: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高端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的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精彩演讲,现将发言重点综述如下。

一、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变革,创新驱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黄汉权: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遭遇供给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需求侧消费升级双重压力。面临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产业向低成本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资本“脱实向虚”的三大挑战,只有依靠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才能破解我国产业发展的困局。事实上,我国的高铁、核电、特高压输变电及智能电网、通讯设备等部分行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已经先行一步,取得了积极成效。从成功案例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来推进。一是通过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精致制造、私人定制和绿色制造,提高制造技术工艺水平;二是通过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增加品种和创建品牌,推动企业走出“两重两轻两低”恶性循环,即:重生产制造、轻产品设计;重价格竞争、轻品牌建设;低价格、低附加值。三是通过创新建设高水平世界制造中心、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营销中心,促进我国产业的微笑曲线“中部抬起、两端延伸”。

产业迈向中高端要避免四个认识误区。一是不加区别把服务业占比作为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标志,以为服务业占比越高越好。二是片面认为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就是放弃加工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三是把产业迈向中高端简单理解为放弃低端产业,只发展高端产业。四是急于求成制定各种拔苗助长式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加以推进,企图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为契机,稳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加强标准、诚信等软环境建设,大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同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我国产业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立国:世界大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说明,城市兴衰变化,其内在原因首推能否成功完成创新转型。有技术创新并不一定可以实现产业成功转型,但没有形成新的产业和商业业态,没有产生具有整合其他产业、可以影响人们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变化的技术创新,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最终就会出现衰退和破产。创新是城市地位发生变化并走向辉煌的主要推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和自组织系统。只有那些对传统产业产品和消费模式产生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才会迅速引发产业升级转型,最终使城市继续保持动力和活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产生的AI,以及VR等新产品,并不能直接形成新产业,但是它和其他传统产业、产品结合,就可能出现新产业。有些平台企业,它能产生新需求,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加入整合的新技术,这些属于具有颠覆意义的创新,往往成为城市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二、京津冀协同创新,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中关村众合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胥和平:首先,协同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从空间上讲,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应该是大区域的概念,应该包括京津冀的大创新中心,这样才能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中心。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要在新形势下共同谋划设计新的产业发展体系和发展模式,要把握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京津联手设计、培育新兴产业体系,协同推动发展。其次,依靠创新,加快产业转型。京津情况不同,各自优势明显,协同创新空间很大,例如联合组织科技攻关、产品开发,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联手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京津冀共同谋划、协力推进,北京的人才、技术如何到天津、河北,要深入研究产业链、创新链的新构成,研究新领域、新业态,找到要素流动和配置的内在机制,把自身的创新环境、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培育起来。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杜传忠: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天津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天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仍面临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全球产业深刻变革的冲击,为此要加快构建创新引领、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具体说:一是高端化。培育壮大创新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智能化。深度对接《中国制造2025》,谋划智能科技产业的战略布局,加快培育建设“大智能”创新体系,打造独具特色、全国领先的“天津智港”;三是融合性。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生产模式;四是开放性。向全球开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接,与雄安新区建设对接。

三、营造发展软环境,助力滨海新区创新发展

滨海新区综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蒋宁:探索滨海新区科技创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一是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提升滨海新区创新创业基础能力,着力智能制造、推动大数据、3D打印等一批前沿技术成果在新区实现产业化。二是吸收中关村科技资源南下滨海新区落户转化,吸纳如深圳等资源丰富、土地紧张地区的龙头企业来滨海新区设立北方总部,吸引国外高端人才和项目进入新区,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产业和创新资源。三是加快构建京津冀开放共享的科技服务体系。以京津冀科技服务、技术市场、成果转化一体化为重点,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统筹三地科研优势,促进三地科技服务市场开放、科技服务资质互认、科技资源共享,建成三地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薄文广:当今,人才在未来区域发展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中起到日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越是高端人才,越看重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动漫、文化创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等对圈层氛围、社会公共服务配套、政府高效管理和服务等软环境的状况,“人随产动”向未来“产跟人走”的趋势愈发明显。当前,一些政策特别是一些涉及原有规定和政策的改革举措,由于没有可允许改革失败的容错机制,使得理性上掌握行业政策和审批的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人员更多选择成本最小做事原则,为此,滨海新区政府应率先出台相应的容错免责机制,保护创新积极性。

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赵国强: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推进滨海新区成果转化模式创新。滨海新区要率先推进改革,搭建平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滨海新区正在探索形成“产、学、研、资”四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新型服务平台,在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搭建起供需对接的中介桥梁。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