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全国社科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研讨会(第六场)综述
发布时间:2018-12-06 02:53  作者: admin        阅读量: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11月20日,省委宣传部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研讨会(第六场),来自省委党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省环保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社科联、新乡市委宣传部、河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出席会议,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了深入研讨。

  大家在发言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形势新矛盾新特征,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事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查摆问题,深入剖析根源,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美丽河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省委党校副校长李楠华在发言中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新修订的《党章》。2018年5月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实践价值,再次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对于河南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建设和谐美丽河南,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省社科院副院长王承哲在发言时说,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美丽河南。建设美丽河南,关系到亿万中原人民的福祉,关乎河南未来长远发展大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的必然选择。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美丽河南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切实把生态文明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省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原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省社科联副主席王喜成在发言中说,要坚决破除环境保护认识上的“难免论”“短痛论”“条件论”“过程论”等,即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以消耗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的,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不可避免,不发展不污染,大发展大污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兼得”。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己任,以建设美丽河南为目标,下最大的力气干好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李楠华在发言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建设美丽河南,积极探索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子,在全国首创“绿色环保调度制度”和“月生态补偿制度”,强化绿色发展引导,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省环保厅副厅长王朝军在发言中说,省委省政府2016年作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部署,2017年又作出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安排。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尤其是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至2017年PM10、PM2.5两项污染指数分别下降21.5%、22.5%,优良天数达到200天以上。今年1至10月份,PM10、PM2.5两项污染指数分别再降4.0%、5.2%,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6%。

  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我省着眼实际、创新战法、稳扎稳打,取得了更大实效。一是坚持科学治污。制订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重点对打好结构调整优化、工业企业绿色升级、柴油货车治理、城乡扬尘全面清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等十个标志性战役作出科学安排。同时发挥科技力量,建成6个省级环境污染综合观察站、321个县级和304个乡镇级的空气自动监测站,对1.2万家重点涉气企业实施监控,织密捍卫绿水青山的“天网”。二是坚持精准治污。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企业、不同时段,按照“一市一策、一企一策、一河一策、一事一策”的原则,细化攻坚方案,细化治理措施,把治理责任落实到各个排污单位和产污环节。同时,依托省市县环境质量监控监测平台,实时掌控动态,精准分析预测,及时采取措施,做到防范在先,控制在企,追源到点,施策到时,精准治污。比如,11月1日至5日,预测我省将出现一轮重度污染天气过程,因超前研判,精准施策,全省空气质量比预测结果减轻1—2个污染等级,平均夺回2个优良天气。三是坚持依法治污。近几年来,我们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密集制订出台各项法规标准,确保有法可依、依法督导、执法必严。仅2017年,就出台了8个行业27项标准。今年,进一步加大了法规、标准的修订、制订力度。9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决议》,还对《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等13部涉及生态保护的地方法规进行了修改,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法律保障。四是坚持标本兼治。既抓治标工作,更重治本工程,扭住关键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进行深度治理。比如,采取去产能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特别是淘汰和压减“两高”(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产能;采取调结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外电入豫,调整运输结构,加大铁运比例;采取推动企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改造等措施,构建绿色生产体系。通过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

  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云在发言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积极而又务实地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在工业化任务没有完成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应有的物质基础,使得生态环保工作很难兼顾一些地方的现实利益和短期利益。但从全国情势看,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从概念提出到政策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再到以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治理行动的实施,再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落实,自上而下进行贯彻执行的力度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制度化、常态化。如果我们过于看重现实利益、短期利益,试图通过各种变通办法在粗放发展的道路上再拖延下去,不仅短期利益难以实现,长期发展也会付出更大代价。相反,如果服从全局利益,可能会牺牲一些局部利益和现实利益,但经过短期的阵痛和调整,全局利益和长期利益会得到保障。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只有服从和服务于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和总目标,区域发展才能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问题。我省发展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产业的低端低效。从三次产业看,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9.6∶47.7∶42.7。但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7.9∶40.5∶51.6)相比,一产、二产分别高出1.7和7.2个百分点,三产低于全国8.9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传统产业占比高达44.5%,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38%,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只有20.8%,工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格局尚未改变。从经济运行的效率来看,我们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六成,与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更大;我省的税收占GDP的比例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重发展、轻保护”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新旧产业不能接续,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多点突破的情况下,我省应着眼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对实体经济支撑不够的短板,抓住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的牛鼻子,通过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的关系,既要利用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向产业高端迈进,又要在这一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加快发展高端产业,构建创新驱动、效率导向的产业体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

  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一是深化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在推进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中,要统筹考虑包括监管立法、组织结构、监管权力配置、问责机制、监管程序、监管能力等要素的缺失程度,明确改革重点,以排污许可证为抓手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流程性和完备性,改变监管机构和排污单位之间“猫捉老鼠”的执法模式,提高监管效能。二是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是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生态保护地利益与受益地利益,进而缓解发展与环保矛盾的重要手段。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存在着生态保护补偿主体界定不清晰、生态保护标准不确定、补偿范围较窄、政府投入资金偏少、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尽快出台生态保护补偿专门立法,进一步明晰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主要领域、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等。同时进一步拓展生态保护补偿范围,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投入资金。加快建立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尤其是生态保护区多为成片贫困区,受益地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应按照“区际公平、权责对等”原则,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机制,加快形成成本共担、合作共治的生态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三是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落实。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追究,已经成为各方共识。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2017年在试点基础上正式颁布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我省也颁布了实施方案,为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不合理局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但是这项制度在实施细则上还有完善的空间,我省应在认真贯彻落实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探索,提出更加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制度需求,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使这一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王喜成在发言中说,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导致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成了安全问题。我们在保护方面全面发力时间较短,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差异较大,在大气、水体、土壤、固体污染物等方面仍面临突出问题与严峻挑战。可以说,当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当前,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更需要我们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咬紧牙关,爬坡过坎,坚决打好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制度机制作保障,形成一整套科学的体制机制。一要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二要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地价政策,探索建立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等制度。三要建立绿色生产总值核算应用体系,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标准,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四要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监管体系,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五要建立生态红线制度,把环境质量列为约束性指标,将各类经济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要坚持发展与绿色同行,把自然资本纳入社会总供给函数,探索建立自然资本有效定价的制度,形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实现自然资本的有度有序有效利用。要加快绿色创新,推进绿色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促进生态产品与服务的投资、生产、贸易,推广绿色、智慧技术,运用信息化、循环低碳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生态潜能激发经济动能,使绿色发展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要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引导作用,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要改革完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对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采取低税费甚至减免税费措施,对损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征收较高税费。

      4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新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同民在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实际上是强调要从民生改善与人民福祉的角度去改善生态环境。可以说,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亲力亲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十九大还为生态文明建设设计了时间表、路线图,到2035年生态环境要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王喜成在发言中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事关民生福祉,必须完善治理手段、强化监督约束。一是强化法治手段。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坚持重典治乱、铁腕治污,依法处理恶意违法排污和造假行为,严格按日计罚、行政拘留、引咎辞职、连带责任、公益诉讼等举措的落实,狠抓环境违法大案要案查处,对环保违法者,对恶意排污造成重大环境破坏、构成犯罪的依法严惩,决不姑息。二是完善经济手段。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谁损害谁赔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手段控制污染物排放。三是发挥技术手段。建立全省统一的大气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源监控、环境执法、信息公开等平台,建立生态文明大数据体系,实时监控发布各县市大气环境质量情况。四是加强行政管理。对一些整改不力的企业和单位,依法该罚款的罚款,该停工的停工,该停产的停产,该取缔的取缔,倒逼有关企业和单位履行环保责任。总之,要以有效之措施,霹雳之手段,坚决打赢这场事关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生态环境保卫战。

  5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广文在发言中说,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提出的又一重要论述,随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被纳入十九大报告,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院校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体系之中,积极探索绿色文明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尝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途径进行生态文明教学实践,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师生绿色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上具有的优势,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付诸实践,在全社会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传播。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专业优势,深入探讨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方式的内涵,深化对这一思想的认识,以学科为基点,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建立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丰富生态文明研究的学科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王承哲在发言时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要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市场需求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用绿色技术改造形成绿色经济。要推进空间结构绿色转型,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主要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城市化地区、主要提供农产品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提供生态产品的生态功能区,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要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策略。要促进能源绿色转型,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要推动消费方式绿色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使绿色消费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做起,自觉为美丽河南建设作贡献。河南日报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