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全国社科
    
深化“三个推进”研究 助力辽宁振兴发展
——辽宁社会科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推进’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成果摘编
发布时间:2017-10-12 14:27  作者: admin        来源: 辽宁日报 阅读量:

编者的话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重要指示精神,贯彻省委关于“三个推进”的实施意见,辽宁社会科学院设立专项研究课题,组织专家学者对“三个推进”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并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推进’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召开理论研讨会,本版为其部分成果摘编。

 

把国企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深化改革的发展优势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磊

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做好辽宁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应以思想观念转变为前提,以创新为导向,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优化企业党组织设置,把国有企业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深化改革的发展优势。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凝聚共识。国有企业存在党建工作被弱化、淡化、虚化以及边缘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其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能够很好地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衔接,能够促进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因而,要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对国有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企业上下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都要对此有一个清醒认识,党建工作与生产管理同样重要,两者要同步发展。这就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改革发展命运的关联度,提高广大职工对党建工作的认知、认可,加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感,树立党建工作的新形象。要在转变思想观念过程中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把国有企业打造成为贯彻落实“三个推进”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阵地。

把握时代脉搏,加强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应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充分体现创新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要创新工作思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必须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为工作重心,要有力团结所有职工,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在新时期的适应性。当前,要特别注重对离退休职工、老党员队伍以及80后、90后员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其次,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创新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发展使得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渐发生变革,国有企业党组织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凝聚组织力量,激活党员活力,促使职工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完善公司治理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党组织在企业的政治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发挥领导作用,这种领导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意识方面,还体现在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全程参与上。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全程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党组织要依据现代企业的制度设计来确定自身职能,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企业章程,把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使党组织成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妥善处理好党组织与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关系,使党组织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职责明确、有机融合、运转协调。

建立科学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绩效需要通过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定。国有企业应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引入激励机制及奖惩制度,来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定,以此实现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职工工作效率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当前,辽宁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越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越应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以此为国有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使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推进干部作风转变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辽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张岩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则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必须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以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为抓手,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真正把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拔出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推进干部作风转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总阀门”,理想信念动摇将使政治生态建设失去主动性,理想信念滑坡将使政治生态建设失去方向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牢固信仰之根、补足精神之钙、把住思想之舵;始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必修课,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积极投身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苦干实干。

推进干部作风转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纲领,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点内容、主要任务、重要举措作出系统部署。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对照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全面落实各项任务,要始终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 要始终将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要始终将加强制度建设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推进干部作风转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党员干部作为政治生态的主体要素,具有引领导向作用,选用何种人与政治生态状况密切相关。要充分发挥选人用人导向对政治生态的直接引领作用,真正把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拔出来。要坚持“好干部”标准,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等要求,切实把好用人标准关;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廉为基”的鲜明用人导向,通过“六查”“四必审”的办法,千方百计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要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着力解决干部工作重选拔任用、轻管理监督的问题,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使干部时刻感到管理就在身边、管理无处不在,防止干部提拔后“生病”。


落实“三个推进”要求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辽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徐微;副所长、研究员 李宁顺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辽宁实际提出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要求,对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就国企改革提出三个“有利于”重要论断,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国有资产保值是基础,增值是目标。保值要求国有资产不流失、不贬值。增值要求国有资产在原有价值基础上增加。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辽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阻碍,是辽宁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需要从多个方面予以解决。

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下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党组织是公司治理法定主体之一,党建工作是公司章程的一部分,企业党组织按照党章规定履行职责,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首先要明确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其次要明确企业党组织与企业行政班子对企业的管理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再次要明确企业党组织的法定地位和企业法人的法定地位的一体性。党的领导存在于公司运行管理各环节,企业党组织存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之中,两者各司其职。

优化国有资产布局,要严格执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目前,我省在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僵尸企业”比较集中。解决这些“僵尸企业”问题,应该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根据企业的自身条件和情况,分批清理解决。依法客观准确地确定“僵尸企业”,坚决打破政府与“僵尸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切断政府的财政补贴和金融部门的“输血型”救济渠道,利用资产平台加快处置资产债务,利用法律途径形成“僵尸企业”的退出机制。

着重培养国企人才。国有企业的高级人才,尤其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真正践行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培养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才,健全相应的市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培养国有企业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国企急需的优秀法律人才、知识产权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在培养核心技术人才方面,可以不遗余力,采取高薪引进,给予特殊待遇,例如解决住房、交通、家属安置等方式,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着力推进企业管理去行政化,完善市场化用工机制,推动实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全面推行员工绩效考核,与部门负责人签订绩效考核责任书。市场化选聘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薪酬不受企业工资总额限制,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与经营业绩相挂钩。

以公司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国有企业公司制和混合所有制现代企业模式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将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这样国企就可纳入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 等法律法规规范的范围内,这对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较好的监督作用。公司制改制为混合所有制全面推进打下基础,试点员工持股,它既是混合所有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发挥核心员工价值、建立长期激励机制的有效办法。


深入推进辽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辽宁社会科学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禹颖子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工业大省的辽宁来讲自然是重头戏,但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为振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推动动能转换和结构升级。

当前,我省服务业发展面临一些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不足。绝大多数服务业在“十三五”期间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而是面临有效供给不足、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二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当前,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流快递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我省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偏低,发展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是产业发展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提质增效升级。三是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及竞争力较低。当前我国服务出口特别是高附加值服务出口规模逐步扩大,服务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但我省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行业和服务业企业仍偏少。四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困扰尚未破除,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推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动服务业走向“强大”,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尤其是要针对服务业制度建设的短板,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是推进服务业立法进程。加快修改完善现行服务业相关立法,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互联网、大数据和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的相关立法,特别是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着力促进服务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二是加快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企业、社会和个人信用环境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打破数据孤岛,健全激励惩戒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增强交易透明度,加大对“违信”的处罚力度,维护服务业发展的正常市场秩序。三是加强服务业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推进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整合执法资源,建立各部门协作配合机制,推进综合执法和大数据监管,提升监管效能。

要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顺应产业融合、分工深化细化和消费升级变化的要求,从突破关键环节、提升价值链和供应链入手,通过与工业互动、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同时注意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性,实现服务业创新发展。

要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抓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积极探索服务业“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开放新模式,为各类服务业市场主体创造公开、平等和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制定服务贸易出口促进计划,在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领域,重点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形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服务品牌。

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一是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在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的基础上,适时简并部分服务业增值税税率档次,着力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切实落实国家扶持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会展业、旅游业、金融业和软件业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优化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持政策,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补助和偿还性资助等方式,支持新兴产业企业以及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

  

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是实现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

□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宋帅官

辽宁国有企业数量多、占比大,主要集中在汽车、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重要工业领域,是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在辽宁老工业基地筑底企稳、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国有企业站出来、冲上去,直面矛盾和问题,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大胆探索更多元精准的改革手段,更有力地把控改革风险。

推进企业改革重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战略途径。一是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出让股份、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社会民营资本。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制定员工持股方案,成熟一户推进一户。扎实推进辽展集团、医药外贸公司等行业或企业改制重组。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通过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手段,实现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保值增值。二是加大合资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对口合作机遇,加大省域间国有企业之间的合资合作。借鉴央企和外省先进经验,对省属煤炭、电力企业进行重组整合试点,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对外竞争力。三是进一步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扶持部分国有企业做好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和帮助沈鼓集团、交投公路等企业上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重要环节。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创新主体壮大工程,加快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培育一批国有创新领军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全部完成省属煤炭企业去产能任务。推进部分企业“债转股”,帮助企业做好“去产能”分流转岗人员安置、债务处置等工作,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三是持续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压缩企业“三项费用”,提高资产利税率,切实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内在要求。一是加快推进公司制改革。公司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整体向前推进的重要举措。按照国资委划定公司制改制时间表要求,地方国有企业要在明年底前完成公司制改革。因此,我省应尽快制定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实施方案,确保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二是加强规范的董事会建设。要抓紧制定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外部董事人才库。三是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市场化用工机制和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全面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建立完善体现岗位价值和业绩导向的员工薪酬体系。四是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选好配强企业党委书记、专职党委副书记。做好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推进省属企业领导人员作风转变。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创造条件。辽宁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要壮大国有企业,首先要让其“轻装上阵”。要制定完善国有企业“三供一业”项目移交及维修改造相关实施方案,稳妥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对于“僵尸企业”,要全面开展摸底排查,制定行业标准,完善退出机制,积极稳妥开展处置工作。

着力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根本保障。虽然近几年政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政务办公效率确实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一些大型建设项目资质审批、落实有关扶持政策等领域和环节,还存在懒政、怠政、服务效率低下现象。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政务考核监督体系,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听取社会、企业和公众的声音,着力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切实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


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

□辽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志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推进辽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作为主要目标,把提高辽宁农业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作为根本途径。要将这些任务落到实处,需要把握好以下关键点。

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是保障辽宁农业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去库存是指降低玉米等主粮的长期库存和其他农产品的短期库存。当前,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国内粮食主要是玉米库存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来自进口;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农民不时遭遇农产品销售难,另一方面,消费者经常抱怨买不到放心好吃的农产品。农产品的长短期高库存,导致价格下跌,降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给其增收带来困难。要顺畅市场流通、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改善收储环境等多措并举,破解农产品长短期去库存难题。降成本是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近年来,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连年上涨,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比多数主产国高出不少,这也是导致部分农产品进口量不断增长、形成高库存的主要原因。要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经济利益。农业补短板涉及面比较广,既包括补农田基本建设之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又包括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还要补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智能装备及信息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短板。

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是提高辽宁农业供给质量的基本前提。为消费者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而保证优质农产品获得更多溢价是农民持续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利益驱动、标准不清、体系不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难度较大。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品牌建设、全程监管是保证农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将技术与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力,将会为农产品质量提升插上“翅膀”,适用农业科技也有助于减少农兽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使用。应以品牌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鼓励各类生产者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规范生产流程,强化产地环境、品牌保护,品牌建设和质量标准化将会为农产品质量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短期方案是增加抽检强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长期目标是建立从产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有效的质量监管将为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保驾护航。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农业发展当然需要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当前最热点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体现在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产权制度两方面。在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是要确保各级各类农业补贴、财政投入以及金融服务把广大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证农民合作社的真正合作及利益共享,保障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收益分享。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是要把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改革方向,坚持农民集体所有不动摇,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坚持农民权利不受损,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确保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