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全国社科
    
“江南区域环境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发布时间:2018-08-24 15:58  作者: admin        来源: 浙江社科网 阅读量:

2018年8月5日,由《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浙江大学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江南区域环境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江南区域史研究下的环境、水利、政治、人口、经济、国家、社会等诸多角度展开讨论。 

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苏宏斌致开幕辞。陈主席在致辞中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江南区域史的研究得到长足发展,硕果累累,成为区域史学的鳌头。在新时代,深化区域历史研究,对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搞好浙江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苏院长在致辞中对省社科联、《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与会专家学者在四场大会发言中,总结了江南史近四十年来研究的得失,深入探讨了江南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思路、路径与方法。

 

一、江南区域史研究的新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江南!什么是江南?——生态史视域下的江南空间与江南对话》回溯中国经济史话语中的江南范畴的演变,提出江南区域史研究的新方向应在多元时空下,将不确定性带入江南,以“山海生态系统”的新视野书写另一种江南叙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马幸子《作为灾害的战争——太平天国战后江南社会重建与江南史研究新探》考察太平天国战后江南社会的重建,发掘了太平天国战争“灾害属性”,为理解事件与整体史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路径。杭州师范大学丁贤勇教授《也说江南:交通史视野下的一个解读》分析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学术、生活概念下的“江南”,经历了从传统以水为据到近现代交通的交通史上的变革。浙江工商大学宫云维教授《中国大陆地区区域史研究的历程及其特征》尝试使用大数据的研究手段,基于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对1980年代以来大陆地区区域史研究的趋势及特征进行分析。

二、环境视野下的江南区域史研究

复旦大学王建革教授《水网、水利与市镇体系:从三江到江南的长三角分化过程》从沉积学、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的角度,以水网、水利、市镇网络为核心,分析长江三角洲发展过程中的分异,为新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参考。云南大学耿金讲师《13-16世纪山会平原水乡景观的形成与水利塑造》讨论南宋鉴湖垦废至三江闸构建完成,水利在山会平原水网景观形成中的推动作用。浙江大学博士生申志锋《海失故道:清至民国海宁海塘的环境史考察》考察在环境、技术影响下海宁海塘修筑的变化过程。上海师范大学吴俊范教授《二十世纪前半叶长江三角洲的湖泊生态与民众生计——以淡水鱼生产为中心》考察50年代中叶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湖泊等自然水体出产野生鱼的能力,及其与社会和民众的关系。绍兴文理学院张权讲师《明清绍兴城市水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从绍兴府城为中心的山会平原切入,探究明清江南地区中小城市的水环境情形,及城市水环境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三、水利、环境、政治视角

浙江大学陈志坚副教授《萧山湘湖开创事迹考略》围绕湘湖开创的过程,分别考证了杨时任萧山知县的时间及湘湖开筑时间、湘湖开筑前的面积和开筑后的灌溉面积。南京大学讲师罗晓翔、张景瑞《江南水利与城乡关系:以清代太仓为中心》以道光二十六年太仓州镇洋县乡农认为“筑坝刘河”对农田不利而冲砸钱宅的“镇洋事件”为案例,探讨水利工程给基层社会带来的影响。复旦大学冯贤亮教授《环境、水利与官府:明清南苕溪流域水利与社会》以化湾陡门闸、瓦窑塘、南湖为中心,对明清时期南苕溪流域环境、水利状态及官府因应措施进行讨论。浙江大学陈健梅副教授《内争与外压中的体国经野之道——东晋政治地理格局几个剖面展开》讨论东晋在门阀士族的内争与北方胡族政权的外压下,徐、兖、豫、三吴等区域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动。

四、经济、生计、社会视角

上海师范大学张剑光教授《开天盛世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从人口、水利、农业、行政区划、城市建设、手工业等方面,讨论并指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北方经济高度发展与繁荣的同时,江南经济已出现崛起的势头,为国家财赋重心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生态与生计:清代深山开发与水土流失引发的纷争》以婺源官桥、寨山文书为中心,探讨清代深山开发与水土流失引发的纷争,指出在考察棚民开山的案例时,应更多关注其间涉及的生计利益,不宜过分夸大此类纷争的生态学意义。浙江大学徐立望副教授《晚清州县权力与运转——以浙江清查荒田与州县应对为视角》探讨了同治、光绪时期面对浙江清查荒田事件中严重的土客冲突,督抚与州县采取的不同处置方法,以此维系地方基层组织的运转。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梁志平教授《尺度转换与经济利益的表达:以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在华人中推广中的谣言和利权为中心》指出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部分华人对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抵制行为,并非仅是因为对自来水缺少认知而反对自来水的推广,实际是各相关利益团体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运作。上海大学张佩国教授《清代嘉定县善堂公产及其经营》讨论清代苏州府嘉定县善堂公产的控产机制和善堂运营体系。

五、城乡关系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董建波副教授《“空间政治”与“生存竞争”——抗战时期平湖的城乡关系》利用平湖地方文献资料,分析沦陷时期平湖城乡政治对峙形势下,各种力量为争夺资源展开的博弈。复旦大学戴鞍钢教授《开埠后上海城区对乡村的拓展》指出1843年上海开埠后很快成为中国内外贸易第一大港和工商业及金融中心城区,城区范围向毗邻乡村大幅度扩展,在这一轮城乡经济社会互动的关联中,不同利益团体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浙江师范大学讲师孙杰、徐枫《水乡平原之外——明清方志所见浙西“山区州县”的社会面貌》讨论浙西“山区州县”不同于太湖为中心的水乡平原,其士绅群体基于当地山区环境,形成以“僻陋”为核心的自我描述,反映山区交通条件落后、社会治安混乱、钱粮征收困难、文化事业破败的状况。

六、人口、交通视角

浙江大学陶磊副教授《“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考古证明》利用松柏汉简木牍记载的汉武帝年间南郡诸县、侯国的人口资料,对大男、大女、小男、小女的人数进行对比,试图证明“江南卑湿”的地理环境对江南人口构成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刘昶教授《清代江南人口压力的一点思考》从江南劳动力市场、城镇劳工生存状况,评估人口是否过剩的标准,讨论明清江南人口压力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清末民初浙江分县城镇人口研究》利用《中华民国农商统计表》记载的1910年前后商号调查数据,将之转换为城镇人口,以地方志及其他资料结果加以校验修正,探讨1910年浙江城市化水平。浙江大学孙竞昊教授《区域及全国视野里变化着的浙东运河航运之历史定位》梳理浙东运河在区域与国家财政分配格局及经济结构中的定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吴鑑萍副教授《唐代浙东运河对中日佛教文化传播交流的作用和影响——以绍兴峰山道场为例》指出绍兴上虞区峰山道场是唐代佛教密宗东传日本的重要场所,其与浙东运河关系密切。

闭幕式由《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俞伯灵主持。俞主编指出,江南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圣地。本次“江南区域环境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为江南区域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趋势,有助于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浙江大学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供稿)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