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机构科研科辅政策研究室专家观点
    
韩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布时间:2022-12-22 16:00          阅读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新征程上,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靠自然界生产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界的共处中繁衍、生存和发展。中华文明主张把天地人统一起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类要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水丰林茂、田野肥沃地区,但一些古人类文明因生态环境衰退而衰落。我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也曾雨水充沛、草木茂盛,但因毁林开荒、放牧采伐,导致生态破坏和经济衰退。恩格斯曾敏锐地洞察这一事实,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相生相长、共兴共荣,人类对大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为追逐财富增长不惜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走的大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更不能将现代化建立在生态废墟之上。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未曾像一些消亡的国家那样,生态环境遭受毁灭性破坏。近代以来,我国开始迈入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显现。21世纪以来,我国频繁发生的沙尘暴、雾霾天气、沿海水域赤潮现象,以及环境污染引发的多种疾病,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也为之付出了高昂的修复治理成本。事实警示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惟有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让人们既享有现代化带来的丰硕成果,又拥有优美生态环境和健康体魄,不断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指数。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生态产品已成为重要的民生福祉,优美环境逐渐成为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不充分、绿色发展不充分,依然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只有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让人民共享最普惠的生态民生福祉。

坚持绿色发展。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消费,倡导植树造林、爱花护草,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坚持系统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规律性,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地上地下、岸上水里、陆地海洋、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平衡。

坚持依法保护。锚定美丽中国建设长远目标,依规依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守住环境质量底线、控制资源利用上线,让制度和法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构筑起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屏障。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对那些罔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者,都坚决追责、终身追责;对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一查到底、决不手软,坚持用铁的制度和法规护蓝增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老百姓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