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立项课题
    
杨金卫: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及其安全体系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10:20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20年9月16日 第120期 阅读量:


 

本项目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及其安全体系建构研究》,2019年8月结项,获评良好等级,结项证书号:20192758。

课题组主要成员:李春明、李伟、刘阳、崔凤祥、张勇、陈宇佳、吴雪玲、周婧。

本课题着眼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等,全面分析梳理了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深入研究剖析了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创新和安全体系建构的思路对策。

一、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深入,意识形态范围的全球化、内容的多样化、手段的虚拟化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各种意识形态间的交融和交锋不断加剧,既有的意识形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凭借其经济优势和科技实力,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输出其文化思想意识,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某些敌对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幌子,叫嚣“普世价值”“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带来了严峻挑战,也给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极大考验,严重威胁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极有必要研究廓清网络信息条件下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基本特征和现实功能,分析厘清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等的内在关联,以确保我国在未来世界舆论格局中扩大国际话语权、抢占有利地位、争得发展先机。

二、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挑战及现实困境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TWITTER、FACEBOOK、YOUTUBE和微博博客等交互式网络媒体快速发展,信息由传统的“中转式传播”转变为“直接性传播”,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原本受众不多的非主流社会思潮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在网络上迅速成长,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生长最为自由、形态最为众多的聚集地,它正取代地理空间和传统阵地,成为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决胜地带。因此,必须深入研究网络文化与网络表达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透视分析互联网对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防御能力、管控能力等的新挑战,以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异体性压力、合法性压力、适应性压力、调节性压力、保持性压力等,深入探究如何积极主动地应对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渗透压力和竞争挑战,不断提高网络信息条件下防范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能力和增强意识形态安全保障能力。

三、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和安全体系的理论架构

直面新时期意识形态网络载体与网络生态新特点新变化,构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和安全体系,需要在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同时,研究借鉴其他国家加强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建设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客观分析我国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建设和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科学研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动态,从政党执政和国家治理的高度深入探究网络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和安全体系建设的规律特点,分析提出网络环境下构建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维护国家政权稳固的思路措施,通过一系列基础性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化安排,搭建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网络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和安全体系架构。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和安全体系的建构,应当着眼于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领域新特点新变化,鲜明体现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着眼于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目标,坚持制度先行、机制完善、导向有效、安全有序的原则,鲜明体现国际视野、中国特色、技术先进、科学完善的要求,最终达到理念超前、防范有效、维护稳定、稳固政权的目标。

四、切实增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力和制导功能

作为当今时代“最大变量”的互联网,不仅拓宽了意识形态存在的领域时空、改变了意识形态既有的生态环境,而且加剧了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渗透、加大了网络意识形态引导制导的压力,网络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谁能让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网民的头脑,谁就容易掌握话语主导权并引导网民的价值取向。网络意识形态的交互性、开放性、变动性等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制导,提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把握网络的规律,深入研究网络的特性,不断提升网络管理的本领,有效改进网络舆论的引导,进一步明确网络舆论引导主体、转变网络引导理念、提升舆论引导队伍素质、改进舆论引导方式方法、健全舆论引导法律法规,切实把握好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不断增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制导功能,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引导力,以确保网络信息化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权稳定。

五、加快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障体系

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下,互联网成为各国意识形态竞逐、宣传的新阵地,网络媒体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正在日益深入,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现实问题。维护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应当着眼于网络信息化的新特点新变化,必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加强舆情分析研判,不断创新舆论工作,提高统筹协调能力,通过一系列基础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化安排,加快构建形成科学的舆论引导体系、有效的宣传动员体系、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专业的人才支持体系、先进的技术保障体系、规范的事件处理体系、积极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及时的结果反馈体系等理念超前、科学完善、技术先进、覆盖广泛、防范有效的意识形态安全体系,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切实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权稳固。

六、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导向平台和安全载体建设思路对策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演进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必须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放松,运用现代科技,加快意识形态导向平台和安全载体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认同功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导向平台建设,应当是一个坚持科学理论、体现时代特色、植根中华文化、运用中国话语、引领思想潮流的有效引导制导平台;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载体建设,应当是一个包括舆论引导体系、宣传动员体系、法规制度体系、人才支持体系、技术保障体系、预警研判体系、事件处理体系、结果反馈体系等在内的全面系统的体系架构。

七、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

第一,通过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系统研究,深入分析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网络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建设和安全体系建构的目标、思路、对策、路径等,对构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和安全体系作出了一系列系统性、前瞻性的制度化安排。第二,有助于从学理上梳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探寻网络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开创性地构建起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导向机制和安全体系的基本理论架构。第三,有利于在实践中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的认同功能,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的制导功能,确保我国在未来世界舆论格局中抢占有利地位、争得发展先机,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权稳固。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既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也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提高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能力,维护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长期执政地位,保障我国的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等,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017和2018年,课题组通过山东社科院《科研要报》向山东省委领导提交了《关于积极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新特点、新趋势的几点思考与建议》和《面向主战场,打赢主动仗,积极主动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新问题新挑战》2项本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省委主要领导和其他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促进了意识形态、网络信息化、舆情信息等工作。课题主持人杨金卫研究员还在有关的国际、国内会议上就课题研究成果多次发言,中国社科院2016年第40期《舆情参考》还刊登了部分课题成果,并报中央领导参阅。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 凌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