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立项课题
    
张进: 齐鲁文化背景下儒道佛三教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7 15:45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20年6月1日 第113期 阅读量:


 

一、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及最新动态

儒道佛三教关系是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宗教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汉语意义上的三“教”,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并不完全等同于近代传入中国而流行的西方话语“宗教”之“教”。学术界对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儒道佛三家各自历史的研究全面展开,对三教关系的研究才逐渐为国内学界所重视,并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大体沿着以下几条进路展开:

一是从总体上研究儒道佛三教关系。如日本学者常盘大定的《佛教与儒教道教》(1930)、久保田量远的《中国儒道佛交涉史》(1943)、台湾学者褚柏思的《三教新论》(1981)以及大陆学术界洪修平的《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2011)、牟钟鉴的《儒佛道三教关系简明通史》(2018)等。二是侧重研究儒佛之间的冲突和融摄。代表性的成果,有国内学者赖永海的《佛教与儒学》(1992)和日本学者荒木见悟的《宋代的儒教与佛教》(1969)、久需本文雄的《宋代儒学与禅思想研究》(1980)。三是对道佛关系的研究。如杨维中的《心性本体与道姓本体: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2003)、洪修平的《论道家、佛教眼中的知识与智慧》(2010)。四是研究道家、道教对儒学的影响。陈少峰的《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2001)、孔令宏的《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2006)等。五是基于“三教合一”视角的研究。如任继愈的《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1984)、黄心川的《“三教合一”在我国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998)。

本课题需要关注的,还有一些关于齐鲁文化与儒道佛三教的研究成果。齐鲁大地是儒学发源地,学者们的注意力大多都集中在对山东儒学的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而在道教和佛教方面的成果不多,牟钟鉴等的《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2005)和赵芃的《山东道教史》(2015)算是研究山东道教的两部力作,里面也涉及到一些对儒道佛“三教合一”思想的研究。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太平经与佛教》篇则讲述了山东地区早期的儒道佛关系。

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应该说,儒道佛三教关系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重视三教融合的思想史研究,力图搞清其发展逻辑;重视从“三教合一”的视角来寻求研究的突破,力促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些努力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和共识,但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最新变化、中国出现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复兴”及多元走向的形势,特别是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许多方面仍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必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在研究齐鲁文化背景下的儒道佛三教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当前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找到新时代构建积极健康的儒道佛关系、促进宗教和谐和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本研究在横向与纵向方面将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样本对儒道佛三教及其互动进行实证研究,较以往研究更多的注重已有的历史文本资料,本课题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注重对新史料、新资料的运用,通过田野调查、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得出第一手资料,注重实证分析,着力从信仰、仪式等实践层面来探讨儒道佛三教的互动关系,探讨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三教互动情形。相对于以往研究成果,本课题从区域文化——齐鲁文化的视角对儒道佛三教关系进行合理的考察,不仅研究儒道佛三教在精英或僧侣阶层中的存在状态,还着力探寻儒道佛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发展脉络,以获得对三教关系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1.齐鲁文化与儒道佛总论。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铸造了中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轴心时期”,而稷下学宫是各学派活动的主要基地。经历了汉初对(稷下)黄老学派的尊崇和武帝的“独尊儒术”之后,“百家”中流传下来并产生持久影响的只有儒道两家。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其与儒道构成的三教关系,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学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部分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三教"概念的源流和历史演变,分析齐鲁文化与儒道佛三教的渊源关系,揭示儒道佛三教的主要内涵、特点和内在精神,为三教关系研究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齐鲁文化背景下儒道佛三教关系的历史回顾。儒道两家几乎同时兴起于春秋时期,齐鲁大地孕育产生了孔孟儒家和(稷下)黄老学派,课题将首先探讨先秦两汉时期山东地区的儒道关系。接着以齐鲁文化为背景,按历史发展进程对儒道佛三教互动关系进行考察:汉末山东地区儒道佛三教关系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儒道佛三教关系的发展与“夷夏之争”;隋唐五代时期山东儒道佛三教的冲突与融合;宋元时期山东儒道佛三教的深度融合;明清时期儒道佛“三教合一”及其对民众信仰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与儒道佛三教的式微及互动关系。

3.齐鲁文化背景下儒道佛三教关系现状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一度兴起的“国学热”使儒学再度成为显学,佛教、道教也重新焕发新机。经过了30多年的演进,已经由微渐著,面临着重要的关节点,当代的儒道佛三教研究也必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当代中国儒学和宗教复兴的大背景下,课题将着力分析探讨当下儒道佛三教发展的特点、趋势及存在问题,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着重对儒道佛三教新情况和互动关系新特点加以实证研究和考察。

4.儒道佛三教互动机制及其影响分析。在齐鲁文化背景下,儒道佛三教以何种形态存在?儒道佛三教是如何展开互动的?这种互动对三教本身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对外部社会和其它宗教产生什么作用?课题将从人类丰富多元的精神及社会生活来观察儒道佛三教反应、适应、回应这种生活的形式及效果,探讨其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和谐与张力。

5.构建新时代积极健康的儒道佛关系、促进宗教和谐的路径探讨。课题将深入总结儒道佛之间求同存异、互鉴共荣的经验,汲取其中处置不当、引发破坏性事件的教训,为构建新时代积极健康的儒道佛关系、构建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寻求路径。

(二)基本观点

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中兼收并蓄会通外来文明,逐渐形成了以儒道佛三教为主干的一体多元互补的文化格局。其中,儒道佛三教有着矛盾冲突,更有融合发展。三家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共同构筑起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系统。

一个健康发展的文化应该是多元化的、具有包容性的。对于当前的中国文化来说,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主干),又能宽容地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最终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在宗教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区域文化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愈来愈多的关注,呈现出一种宗教学研究与区域文化研究紧密结合的趋势。本课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齐鲁文化来审视儒道佛三教关系,有助于推进三教关系的深化研究。钱穆先生曾说:“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历史上的齐鲁大地是儒释道三“教”繁盛之区,山东地域三教的发展过程和文化格局与全国大体一致。本课题以齐鲁文化为背景研究儒道佛三教关系,可以更好地考察三教相遇、碰撞、对话、适应和融合的完整发展脉络,从而更真切地探究儒道佛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发掘三教互动、融合对民众信仰的深刻影响,这对我们进一步加深儒道佛三教关系的认知,推进三教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应用价值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时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这段话简要讲述了佛教中国化及儒道佛三教关系问题,其高屋建瓴的观点也折射出三教关系研究在今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中国儒道佛三教由相异冲突而至相异共存、相融互补,是人类文明史上异质文化和平融会的一个成功范例,研究并发掘其历史经验能给今天全球化进程中的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提供某种借鉴或启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可以为当前我国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学理上的支撑和对策性的思路。

(作者为山东社科院当代宗教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 凌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