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立项课题
    
谭晓岚: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船舶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09:41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20年8月16日 第118期 阅读量:



本项目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船舶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于2019年12月结项,良好等级,结项证书号:2019454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成就举世触目,已经成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我国目前具有规模以上的造船企业近1400家,产业工人700多万人。与此相适应,学术界关于船舶产业的研究也日趋深入,高质量的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因中国造船业严重的产能相对过剩所带来的船企倒闭潮、工人下岗潮、造船企业给国有商业银行造成的几千亿不良贷款等等问题,给我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埋下了巨大隐患,引起了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2017年去产能工作拓展到船舶产业。在中国船舶产业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刚起步的时期,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机遇,进行如何整合国内不同性质的船舶企业,建立产业内部配套供需平衡和总体产能与市场需求平衡的发展结构体系的供给侧改革理论探索研究非常必要,意义重大。

一、中国船舶工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理论探索

“一带一路”倡议给我国船舶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了战略性机遇。在研究中,本课题对我国船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机遇、目标、重点以及改革方案和实施路径做了深入研究。在原因研究中,课题通过对全球船舶产业供给市场、我国船舶产业供给结构和供给能力以及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性和定量评估分析,为诊探我国船舶产业产能过剩的症结找到了理论依据,为我国船舶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从根源解决我国船舶产业相对过剩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机遇研究中,课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在船舶产业发展互补性、合作的潜力和风险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在目标研究中,课题通过对海外造船强国与我国造船企业的运行体制和机制、组织竞争力、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实现对改革目标的系统性研究,确定了探索并解决制约我国船舶产业实现减能增效发展的系列核心问题,问题的探索过程也是供给结构改革的目标体系建立过程。在重点研究中,课题将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理念改革创新、产权经营权独立平衡问题的改革、产业运行机制改革、发展模式改革创新等改革领域做了深入重点的理论分析和阐述。在实施路径研究中,课题对深化国有船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路径,国家对国有船企从直接行为管控向通过资本、技术、市场间接管控的转变实施路径,国家对国有船企生产从直接干预向宏观管控转变等实施路径,中国船舶产业平层铺展纵向推进转变的实施路径,以及国有大型造船企业和关联企业实现资源效益向技术效益转变、追求产值向追求效益转变的考评制度等改革目标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设计。

二、中国船舶工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路径探索

(一)中国船舶产业去产能走出去战略在实施中的系统规划与布局探索

中国船舶产业通过海外转移实现去产能不是产能转移单项途径,还包括国际技术合作、国际劳务劳工招聘。中国船舶产业的“一带一路”国际化是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不仅要考虑时机成熟与否,也要考虑合作的领域和模式:是技术转移,直接投资,还是收购建厂。从课题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在进行造船产能海外转移的战略布局中,优先考虑第一梯队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第二梯队,考虑埃及、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第三梯队,考虑土耳其、阿联酋等。出于国家安全战略和政治关系的考量,暂不建议将船舶产能转移向越南和印度方向。

(二)中国船舶产业未来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探索

课题研究比较系统地对我国船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产能过剩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结合船舶产业的技术特征和未来船舶产业发展趋势,中国船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应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等领域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将产权改革创新、经营权改革创新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作为改革重点的突破口。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理念和模式应该从过去的追求规模的平层化、同质化扩张向追求技术的纵向推进,向产业国际市场的差异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转变。在企业产权与经营权关系改革上,我国以往的国企改革往往出现忽视产权,过分地强调经营权的问题,轻则会出现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腐败问题的发生,重则会动摇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对党和国家来说是灾难性的。所有制改革要通过制度、法规和机制的科学设计,对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进行明确界定和充分保护,要充分利用了现代企业的制度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实现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从传统的直接行为管控向间接管控的转变。在借鉴国外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议中国国有大型船舶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平衡独立改革。(1)通过类金融模式,对国家战略性产业实现从直接管控向间管控的转变,比如可以通过中央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成立中国蓝色发展银行。(2)将目前国家主要造船集团企业和关联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航运集团等企业的不低于66.7%的股权资产划拨到中国蓝色发展银行;不少于20%的股权资产分别由国家造船公司与国家航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地方集体造船企业或民营造船企业等关联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其余剩下的股权资产作为公司库存股在公司进行个人持股,但公司每单个人持股最高额度不得超过3%。

(三)中国船舶产业组织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探索

从国家层面制定长期科学的船舶产业发展计划、完整规范的国家造船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准确定位和理顺两家央企造船企业和地方造船企业、民营造船企业的分工合作组织构架,建立从空间布局、产业链整合、金融政策、产能进退控制等高效全面的政府与行业发展的协调机制。中船集团未来的业务领域重点放在船体设计、新船型开发、动力装备、电子信息等船舶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核心配套制造等高端业务上来,中低端产业通过股权改革,让地方造船企业、民营资本造船企业进入,形成一个央企引领、民企跟进的组织雁阵业态。构建中国造船业不同业务在全球市场的体系竞争构架和组织雁阵。取消中国国内所有船厂进出口贸易权,成立中国船舶贸易进出口总公司。从根本上清除中国船厂在承接海外船东订单的时候攀比压价、垫资等恶性竞争状况,从而规范我国船舶产业对外市场发展秩序。结合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规划,从国家层面制定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方案,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和技术创新政策、国家财政金融服务政策和国际贸易与交流合作机制。从世界级研发能力提升方案、无人船研制建造示范基地、绿色节能船舶规模化研制工程、核心配套设备创新研制、人工智能+船舶工业云计划实施示范工程几个领域,制定我国船舶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重大公关专项实施方案或计划。

三、结论

中国船舶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首先是一个系统性改革工程,该产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只是产业发展问题的外在表现。行业内产权结构复杂,国有大型船企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不平衡剥离,行业无序、企业运行机制僵化等要素是造成我国船舶产业发展无序恶性竞争、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首先要解决我国船舶产业减能增效问题,这不是单纯的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产业或产品结构问题,而是一个以全民所有制为核心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所有制国家经济体如何与自由市场经济供给体系间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问题。其次,我国船舶产业要实现减能增效,必须实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优化国有大型船舶企业与非国有船舶企业间的产业组织结构关系。我国船舶产业供给侧改革必须通过股权改革,整合国内外市场,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国企与民企间建立产业分工合作的雁阵利益关系,改变目前平层竞争的生死关系,我国船舶产业才可能实现有序高效的发展。再次,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过剩产能的海外转移不是简单的企业外走,而是对国内产能过剩产业的结构和市场优化。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凌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