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学术专著
    
《山东当代影视艺术的地域化特色研究》
宏大叙事视野里的鲁剧地域美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4-05-04 00:00  作者: admin        来源: 《东岳论丛》2014年第3期 阅读量:

1980年代以来,山东电影电视剧一直在全国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有着超越区域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并形成了业内称之为“鲁剧”的特色现象。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在国内学界已有一定学术积累的情况下,如何深化“鲁剧”研究,更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学术领域。卢少华、房伟著《山东当代影视艺术的地域化特色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9月版,以下简称卢著)即为此研究领域内的代表性著作。卢著的出版,不仅突破了现有“鲁剧”研究中常见的评述性、描述性研究现状,而且通过对“鲁剧”系统的纵向梳理和深入的理论阐释,卢著颇有成效地发掘了“鲁剧”背后的深厚历史、文化根基和依据,探讨了“鲁剧”的地域文化特征。

首先,以宏大叙事美学理论为中心的理论模型的建构。作为一种影视风格或流派,“鲁剧”与山东区域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相关研究多由此挖掘和展现山东地域文化特色,阐释“鲁剧”中包含和彰显的齐鲁文化风采和魅力。卢著也以此为研究基础和重要内容,但其不同之处它又有着新的理论视野和理论模型。

这一新的理论模型是以宏大叙事美学为中心,而又包含着革命(解放)叙事、启蒙(人性)叙事与大众叙事等多重维度。这一理论模型的建构,契合着“鲁剧”的总体美学风格,有着明确的理论针对性和批评的有效性。也因此,卢著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既有的影视艺术研究视野和格局,有效地阐释了“鲁剧”的思想内蕴、精神旨归、艺术创造和文化意义。“总论”即开宗明义,指出:“当代山东影视剧之所以取得了丰厚的成绩,和地域特色的宏大叙事化是有很大关系的”,这是“当代中国式文化语境,在齐鲁地域文化的影响下,进行意识形态和审美的新范式的探索的结果”,而要理解这种范式,“宏大叙事是问题的关键”。接下来,卢著依次探讨了东西方语境中“宏大叙事”理论的特点和存在的争议,指出当代中国影视剧实践在强大的国家意志之外的消费化和个性化特征,对“鲁剧”的地域性特征进行了颇有新意的阐发。其实,就电视剧范型而言,“鲁剧”是一种更“宽泛”的主旋律,是民族国家叙事、政党意志与人性美的道德启蒙结合的典范,是大众标准、人性标准和国家民族标准与政治欲求等在“宏大叙事”平台上的通约与和谐共赢,是主流政治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市场消费文化的有效融合,也是国家认同、人性叙事与大众叙事,国家认同与民族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人性标准,宏大叙事与产业化运作模式等诸种文化/叙事因素的较为成功的缝合。最后,“总论”还总结了“鲁剧”的宏大叙事化的地域美学类型,将其概括为一种民间英雄叙事、新红色革命叙事、家族叙事与现代民族国家精神的弘扬和理想美、人性美。文化美的塑造。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卢著还对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的鲁剧审美特色的嬗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总结,并在第五章“新的宏大叙事美学”中,从新卡里斯马的人物范型与影像化场域空间塑形两方面入手,分析山东新世纪电视剧的以民族国家叙事为统摄,融合革命叙事、启蒙叙事与市场消费功能的叙事策略,并就在民族国家叙事的内在规定下,“鲁剧”中的新卡里斯马型人物和影像化场域空间,进行了颇有新意的阐发。总之,卢著以宏大叙事美学理论为中心的理论模型的建构为中心,将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影视艺术学、文化产业学相融合,吸纳了当代文化研究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收获了众多让人振奋的学术创新点。

其次,开阔、深入的文化透视与文本细读的结合。除了宏大叙事美学理论模型的建构以外,卢著还对“鲁剧”进行了视野开阔、眼光独到的文化透视。作者对“鲁剧”的山东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阐释。作者将山东地域文化划分为齐鲁红色文化资源、齐鲁传统文化资源和和谐社会新理想主义下的“主旋律”文化资源三种不同的类型,三者之间构成一种相互渗透、彼此借重的关系,同时,三类文化资源又与以宏大叙事美学理论为中心的理论谱系之间构成繁复的内在缠绕。在这一点上,卢著深入到了“鲁剧”叙事元素和叙事美学构成的内部,有着突出的学术新意,也有很强的影视艺术实践依据和理论说服力,可以视为卢著的重要学术创新点。

卢著对“鲁剧”的历史发展与演进也多有关注。第一章即对“鲁剧”自1980年代至今的发展历程,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转型和嬗变,进行了脉络清晰的梳理,并以不同时期的影视剧类型(如商贾历史剧、军旅剧、公安剧、农村剧等)为横截面,抓取“鲁剧”历史中的闪光点,凸显其特色鲜明的“流派”性特征。在此后,卢著以三章共十九节的篇幅,对“鲁剧”各个时期、各个题材、各种类型的典型个案进行了新意迭出的精彩阐发。比如,卢著第二章集中发掘红色文化对“鲁剧”制作、生产及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所具有的资源性意义。作者认为“鲁剧”借助齐鲁革命事迹,加强时代因素,既弘扬爱国主义又以人性化、情感化的方式淡化僵硬的意识形态,既弘扬了真善美又深化了红色故事的审美内涵,既走市场化路线又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需求,从而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学理性阐发。卢著对山东影视剧的“沂蒙现象”的分析,首先从主流意识的支持、参与,文化消费化、产业化,影视体制改革,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分析“鲁剧”中“沂蒙叙事”现象形成的原因;其次,从“小切口、大主题”、“唯美让位于写实”及生存背景与生命形态的原生态还原等角度分析了“沂蒙叙事”的表现方式与风格。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沂蒙叙事”与沂蒙历史之间的关系、“沂蒙叙事”中存在的缺陷也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估。对《誓言无声》,卢著也探讨了剧作在谍战剧生产中的开创性意义,并从意识形态、叙事、悬念与声音的处理、拍摄技巧、道具使用、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该剧中谍战因素的新变。卢著在红色工业文化重塑的框架下解读《钢铁年代》,细致分析了该剧在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大众叙事与人性叙事相结合方面所具有的宏大叙事多元化探索意义。对主旋律电视剧《南下》,作者认为该剧成功处理了国家民族认同、人性叙事、革命政治诉求与大众叙事形式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四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在艺术探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获得了全面成功。作者对该剧的分析深入透彻、高屋建瓴,对于新世纪主旋律影视的生产、传播有着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卢著在第三章中,从移民文化、鲁商精神、民间侠义、传统道德操守、乡村伦理文化及其危机、民间道义等角度,对“鲁剧”的经典性作品《闯关东》、《》大染坊》、《桥隆飙》、《北方有佳人》、《黑白往事》、《斗牛》中包含的齐鲁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地域文化、民间文化、商业文化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富有个性化的解读。第四章则以电视剧《21天》、电影《车间主任》、《孔繁森》、《谷雨》、《激情辩护》为例,阐释了以“和谐社会”建设为核心的当代政治文化与山东主旋律影视生产、影视美学的关系。

卢著对“鲁剧”个案的解读,也较为成功。第一,所选个案准确、恰当,具有充分的典型性,能够代表1980年代至今不同时期、不同影视类型“鲁剧”的成就、意义及思想与艺术创造。第二,不拘泥于个案本身,而是注重纵与横的关联比较,以此凸显“鲁剧”的个性与风采,突出剧作的创新性意义和价值。第三,既注重宏观理论的统摄性,又兼顾研究对象在思想、艺术创造上的个性化特征。卢著自始至终贯穿着宏大叙事美学理论的建构和阐释意图,并以此为中心关联起主流政治叙事、启蒙叙事、人性叙事、大众文化叙事等诸要素,对于消费文化、传媒文化等也适当观照,显示出较为开阔的理论视野和较强的理论说服力。

(作者王金胜系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