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咨政建言
    
王希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13-04-08 00:00  作者: admin        来源: 《学习时报》2011-12-12 阅读量: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经济文化强国,要准确把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实施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足我国实际,吸收世界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更好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中国特色、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特征要求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总目标。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特征要求。首先,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是工人阶级政党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指导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没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没有“鲜明特色”,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同样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这是关键。否则就会迷失其生存发展的目标方向,丧失其不断前进的生命活力,同样会失去其“鲜明特色”。其次,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面向现代化”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体现“向新看”思维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面向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体现“向外看”思维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规律和大势,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优秀成果,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面向未来”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体现“向前看”思维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思维超前谋划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为国家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规划宏伟蓝图,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所谓“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指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交流汇合而成的一种多样化统一的“大文化”概念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它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中,服务于中华民族;所谓“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合理先进的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一切事物的哲学社会科学。它主张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大众的”哲学社会科学是面向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特征要求。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指中国所独有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哲学社会科学。它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人合一”、“物极必反”等世界本原和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超越时空渗透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当中,使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依然具有注重实践、兼容并蓄、意味隽永、简约含蓄独特的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特征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气派是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备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泱泱大国风范,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壮观气魄和广泛涉猎、兼收并蓄、影响深远的特征。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气派还应具有体系完备、学科门类全;科学严谨、规范可信;高瞻远瞩,领先时代;世界一流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地位的特点。

正确处理四个方面重要关系

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孰轻孰重的问题。事实上,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样重要,两者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是一致的。理论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基,应用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目的。基础研究不扎实,应用研究就不会有重大突破;离开对应用研究的关注,基础研究就会失去生命活力。因此,要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既不能过分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而轻视应用研究;也不能过分强调应用研究的重要性,而忽视基础研究,而是要坚持学学相长,互促共进。这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

正确处理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哲学社会科学早已冲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交叉渗透、分化组合,衍生出一系列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传统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骨干支撑,是新兴交叉学科赖以生存发展的根脉,对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丢弃,否则新兴交叉学科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新兴交叉学科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生长起来,更加适应当今时代人们对多样化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关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没有任何理由对新兴交叉学科存有偏见和排斥态度。其唯一正确的选择则是坚持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并重,既要巩固发展传统学科,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大力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从而使哲学社会科学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反映现实问题的关系。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讴歌人民群众创造性伟大实践,唱响主旋律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还存在一定的人民内部矛盾,有些地方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生长点,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和思想疑惑,同样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天职和责任。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带着问题搞研究,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唯其如此,才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才能真正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正确处理理论提高与推广普及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先导,需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深入推进学术理论研究,从而指导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更好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但同时,正确的思想理论一旦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因此,还应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普及,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大众化。那种脱离人民大众的、孤芳自赏式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毫无价值的,那些有损甚至根本违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研究更是要坚决抵制的。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在为人民群众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的同时,学会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使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现更加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便于为人民大众所掌握,从而真正变成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进而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王希军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冰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