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咨政建言
    
李广杰: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
发布时间:2015-03-12 00:00  作者: admin        来源: 《马克思主义论坛》第10辑 阅读量:

李广杰.png

2013317,李克强总理在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在2013329召开的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进一步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勇气和智慧推动转型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构想。山东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起到领头雁作用。

一、打造升级版经济的基本内涵

打造升级版经济,就是要加快推进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发展新动力,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劳动就业和居民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实现新的大幅度提升,形成结构合理、活力充足、环境友好、民生幸福的经济发展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一系列奇迹般的成就,目前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多年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发展模式仍未改变。在国内外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显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打造升级版经济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受内外环境、发展阶段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中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开始逐步下移,经济运行的脆弱性有所增加。打造升级版经济,就是要适应发展阶段的转换、发展环境的变化,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前提。目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特别是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没有完全厘清,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经济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深化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是打造升级版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必须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切实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从全能型政府转向有限型政府、从发展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三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随着外需市场的持续低迷、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快速攀升、资源环境约束的日趋强化,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打造升级版经济,重点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换升级、经济增长投入结构的转换升级、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向依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向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方向转变。四是以提升人民福祉为宗旨。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民福祉。目前,我国就业不充分、公共服务不均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打造升级版经济必须坚持以提升人民福祉为宗旨,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突出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在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山东实际,作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加快推进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在富民强省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内需与外需关系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等。随着世界范围内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格局的深刻调整,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显现,严重制约着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前,山东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对于促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意义重大。

(一)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山东经济发展对外需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日益受到国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制约。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外市场需求下降、贸易壁垒增多,山东对外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增长速度由过去的20%以上转为个位数增长。当前,世界经济仍未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复苏缓慢,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增长趋缓,国际市场需求进入增速减缓、结构调整时期。传统出口优势受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等因素影响面临来自新兴国家的激烈竞争,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正在形成同质竞争态势,山东外需超常增长的“风光”难以再现。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挖掘内需潜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出口带动、投资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才能拓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保持山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是适应山东发展阶段新变化的必由之路

山东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既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也面临许多“两难”问题。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阶段发展基础更好、动力更强,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也更加突出。为了适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城乡区域结构的转换升级。

(三)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是抢占发展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的需要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加大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力度,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国内各省市也都在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技改力度、提升传统产业档次,并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尽管山东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但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层次偏低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也大多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加工制造环节,高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加快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尽快实现大的突破,才能创造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赢得经济发展主动权,为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山东人口众多,耕地、水、矿产、森林和能源等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明显偏低。虽然近年来山东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较大成效,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工业带动,工业中传统重化工业比重大,加上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山东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高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山东每年消耗的大量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60%以上来自省外、国外。同时,大量的资源消耗导致山东主要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整体环境质量难以实现根本性好转。在全球范围内资源日趋短缺、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同时,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才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是提升综合竞争力、应对国内区域竞争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三位,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但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不高,与一些先进省市相比,在人均经济指标、财政收入指标、居民收入指标、对外开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支撑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人均经济总量、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明显低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经济发展的结构竞争力落后于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科技创新能力排在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之后,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高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山东在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的位次,2006年以来没有明显变化,一直居第六位或第七位,位列江苏、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省市之后。近年来,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迅猛。区域之间的竞争,不仅看总量,更要看经济结构优不优、创新能力强不强、质量效益好不好、体制机制活不活,看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国内区域竞争大格局下,加快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创新创优、求好求强、以强胜出,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才能在国内区域发展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三、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的战略选择

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是一项长期任务和一个渐进过程。当前,山东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深化期,面临的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处理好短期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扎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着力优化内需结构

挖掘内需潜力,促进内需可持续增长,是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山东经济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失衡,而需求结构失衡又是制约和导致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失衡的关键环节。作为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山东应把扩大内需作为打造升级版经济的基本立足点,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的基础之上。新型城镇化是山东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在以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的同时,应着力优化内需结构,解决投资与消费失衡问题,增强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以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城镇化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这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同时,城镇化必然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住房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山东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应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打破制约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释放内需潜力。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山东投资与消费失衡问题突出,山东的投资率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5%以上,与此相对应的是,山东消费率长期偏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和贡献明显不足。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 投资与消费长期失衡,既不利于人民生活提高,也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下决心调整内需结构,积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消费需求加快增长。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

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保持投资需求适度增长。今后一个时期,投资需求仍将是拉动山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应继续发挥投资需求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积极引导投资方向和领域,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向第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创造最终需求;把激活民间投资作为重点,落实好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各项政策,扩大市场准入,优化投资环境,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促进民间投资加快增长。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近年来,山东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仍是山东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工业拉动,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应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推进山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一直是山东产业发展的“短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必须把发展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物流、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山东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逐步形成了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多数传统工业产业层次不高,产品结构以初加工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大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产业链条短,不掌握核心技术,高附加值效应不明显,收益率偏低。此外,山东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制造业竞争优势,是山东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任务。要坚持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并举,一方面,切实加快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业层次、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巩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重点围绕生物技术、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山东是个农业大省,粮油、蔬菜、果品、水产品、畜产品等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优质粮油生产、绿色蔬菜、林果种植、海水养殖等为重点,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促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发展,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高山东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能否实现从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经济转型升级成败的重要标志。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依靠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近年来,山东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总体来说山东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够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少、自主品牌少仍然是制约山东经济转型发展的瓶颈因素。

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和推动山东产业转型向纵深发展,加快实现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山东设计”、“山东标准”的转变。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二是打造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联合建立技术联盟、创新联盟、产业化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力度,实现科研项目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以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为导向部署创新链条,着力突破制约山东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围绕山东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强化节能减排科技支撑,提升产业研发设计能力、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在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技术,提升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本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强化外引内联、合作共建、整合提升,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集中的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高效服务。五是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环境。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的实施力度;积极发展风险投资、技术交易、信息服务、人才服务等创新服务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激励创新的良好法治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四)加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力度

    近年来,山东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根深蒂固,山东城乡发展失衡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使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关系由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加大统筹山东城乡发展力度,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一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城市与乡村一体化发展、共同繁荣。二是着力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为重点,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完善城镇化发展格局,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开设区城市市域范围户口迁移限制,全面放开县域城镇落户限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应进一步深化山东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化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

(五)构建“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统筹区域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20138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发布实施,山东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今后一个时期,山东应在深入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级区域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推进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加快构建“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面上推开、点上突破、融合互动”的思路,统筹推进“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引导全省生产力合理布局,逐步实现各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一是推进“蓝黄”两区一体化发展。“蓝黄”两区在地理空间上存在11个县(市、区)的重叠,发展主题也存在相近之处,“两区”建设实践中存在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同构竞争等问题,因此,推进“蓝黄”两区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应在继续加快推进“蓝黄”两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两区一体化发展路径,更好地发挥“蓝黄”两区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强化省会济南核心地位,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承东启西,在山东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作用突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典型的核心带动、圈层推进、效应扩散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增强核心城市济南的龙头带动作用是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关键所在。应着力加快省会济南发展,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使济南尽快成为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现代化省会城市。同时,加强圈内各市之间的对接融合、合作发展,深入实施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逐步实现圈内各市之间高度融合协调发展。三是加快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培育山东经济发展新引擎。西部经济隆起带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产业体系相对完备,后发优势明显。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应着力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功能,着力促进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经济文化融合,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发展高地,放大要素集聚、产业辐射“两大效应”,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加大对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政策扶持力度,使地处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山东西部地区加快崛起,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六)加强“生态山东”建设

山东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处在资源消耗的高峰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进一步加强“生态山东”建设,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山东生态文明建设新突破。

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要加快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一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主体功能区战略侧重于处理国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于2013年发布实施。应进一步完善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全省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二是着力推进山东产业发展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转型。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同时,扎实推进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积极调整山东能源结构,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电等清洁能源,实行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三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防治。围绕“调结构、控新增、减存量”,扎实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突出抓好大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海域污染和陆源污染源,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四是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划定和严守耕地、森林、湿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红线,维持和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深入开展城乡造林绿化,进一步提高山东森林覆盖率,建设绿色山东。五是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立法,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的法规制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引导和促进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山东建设。健全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品开发和消费。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生态补偿重点领域,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和方式。

(七)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改革的攻坚领域与开放的重要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山东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很好地抓住了国际制造业跨国转移的机遇,推动了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但是,山东服务业开放程度不高,竞争力弱,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明显“短板”。服务业大规模跨国转移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国际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山东应积极抢抓服务全球化、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机遇,在提升制造业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把扩大服务业开放作为新阶段深化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放开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拓展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培育外贸发展新优势。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传统的规模扩张型外贸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山东应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尽快实现外贸发展从依靠成本优势向以人才、资本、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三是创新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扩大对外投资是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之路。近年来,山东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对外投资额位居全国前列。应积极推进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全球布局产业链,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四是积极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园(港)区。山东作为国家确定的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应积极争取在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内设立重点面向日韩的自由贸易园(港)区,在外商投资管理体制与模式创新、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辐射带动更大地域范围的对外开放。五是深度参与国际区域合作。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构建以周边为基础、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拓展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已签署12个自由贸易协定。山东应抓住我国加快自贸区建设的有利机遇,深度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争取尽快在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上实现突破,深化与日韩的经贸合作。此外,山东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省份,应积极依托新亚欧大陆桥拓展与中亚、欧洲之间的经贸合作。

(八)以深化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紧密结合山东实际,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为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向提供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加大向市场放权的力度,为企业松绑,搞活微观经济基础,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二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入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清除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积极推进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财政、金融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四是着力构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使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五是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防止贫富差距的继续扩大。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覆盖范围,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六是加快构建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机制。干部政绩考核,既要重视经济增长速度,更要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应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把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就业和民生改善等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广大干部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行动。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