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袁红英:以财政金融数字化发展助力治理体系升级
发布时间:2022-11-10 14:26  作者: 袁红英        来源: 《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0日 阅读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围绕数字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发展数字经济更是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提出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多项目标要求,为做好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遵循。财政、金融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数字化转型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亦应作为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升级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机制创新的突破口。

一、财政数字化发展应作为财政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

财政数据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在传统的财政治理实践中,受限于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等瓶颈,财政数据的应用渠道相对有限,政策设计更多基于宏观层面数据,政策“落实难”的问题或多或少存在。

数据是数字化时代的核心要素。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丰富,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数字财政不断取得新进展,财政数据可得性和实用性持续提升。财政数据的精准搜集、系统分析和高效整合,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为经济发展提供度量指标、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为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的关键作用,从而形成财政数字化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加快财政数字化转型可以更好地满足财政治理现代化的需求。基于大数据优化事权与财权划分,能够使事权与财力更加协调匹配;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助力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可以显著提升税收治理智能化水平;预算管理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更能够增强财政形势判断的准确性、财政预算编制的全面性,从而实现预算执行的动态跟踪。

二、深化金融改革须用好金融数字化发展“双刃剑”

金融数字化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全球数字金融发展迅速,各类创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提升金融运行效率、扩大普惠金融供给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数字金融的高速扩张加剧了金融市场波动,提升了金融监管的难度,提高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概率。

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对金融的本质要求。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需要理性认识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立足实体经济和数字金融融合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一方面,要利用好金融数字化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市场空间、创新业态和高效模式,持续加快传统金融升级改造和新兴金融业态发展,激发金融领域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把握住金融数字化转型契机,增强金融领域宏观调控能力,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引导数字金融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实现金融数字化发展的平稳、健康、可持续。

三、数据要素有望成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的连接点

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是一个具有较强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将其作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落脚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控,财政金融政策的协同则更多涉及中微观层面。

财政金融的数字化发展使得财政、金融政策实施的相关微观主体数据具备了可得性,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又使得及时分析处理上述数据具备了条件。在此背景下,以数据要素为连接,以数字技术为支持,财政金融的政策协同效果、协同工具应用情况、调控主体需求均可以得到及时反馈,从而为政策效果评价和政策调整提供了依据。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据要素的连接纽带作用有望进一步得到加强。

四、以财政金融数字化发展为抓手优化宏观经济治理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数字化发展方式转型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化,经济活动的复杂多样、信息数据的高速交互、社会主体的深度参与均对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把握财政金融数字化发展契机,加强财政金融政策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灵活组合搭配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工具,正在成为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升级的有力抓手。面对宏观调控目标的多元化需求,数字化方式支持下的财政金融政策组合更加灵活,与区域、产业、科技、环保等政策配合更加高效,政策集成调控效果更加显著。面对宏观调控工具的复杂化现状,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的应用能够持续提升政策工具效能,增强政策传导的时效性。面对政策效果反馈的即时化趋势,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科技支撑作用,提升政策调控的适用性,增强政策投放的精准性。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李凤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