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查炜:以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2-09-19 17:53  作者: 查炜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22年9月16日 阅读量:

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两个维度,必须同步推进,缺一不可。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共图书馆依托雄厚的馆藏资源,开展了文献借阅、参考咨询、讲座培训及阅读推广等多项服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世界贡献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接受文化信息服务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得文化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尽管“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总体上得到了解决,但“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却越来越凸显,高水平、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供给相对还比较缺乏。在新发展阶段,公共图书馆要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文化基础。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政策制定和机制建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统筹规划建设和优化城乡公共图书馆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特别是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提高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供给总量和使用质量,要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着力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努力构建普遍均等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要不断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渠道,通过总分馆制、对口帮扶、惠民工程、志愿服务等形式,整合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将不同系统建制的各类型公共文化阅读空间纳入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促进公共图书馆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延伸和辐射。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满足公众需求的应对之策。继续加大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数字设施设备的可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渠道,提高各级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力度,注重馆藏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大力推进各级公共图书馆互通互联,提高公共文化阅读资源供给总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数字图书馆多元化虚拟服务场景,借助网站、APP、微信公众号,通过电脑、手机等途径,搭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逐步推进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以现代传播方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全民阅读,形成线上线下有效衔接和相互融合服务模式,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提升公众数字素养与技能,特别是要加强农民数字技能提升工作,缩小数字鸿沟,让人民群众更公平、更有效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完善服务需求表达与反馈机制。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治理体系,畅通“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互动的需求反馈系统,通过开展宣传引导活动,鼓励用户积极表达服务需求,激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热情。实时跟踪和掌握用户需求信息,准确识别用户现实及潜在需求,及时回应反馈。关注特殊群体需求,加大对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积极寻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分群体、分层次调整服务内容形式,优化服务流程,为各类群体提供丰富多彩、融合多种形式、针对性强的阅读推广活动。从公众最基础、最现实的权益出发,进一步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的方式,让公众从“被动式”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式”需求服务,以增量均衡实现精神共同富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精准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在保障公益性服务基础上,公共图书馆要继续深挖内部资源潜力,认真分析外部资源优势,以优质资源、阅读空间、专业服务为依托,选择能够展示自身特长和实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产品开展跨界合作,盘活公共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设施,创新多种“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新型公共文化阅读空间,营造良好城市人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乡村文化资源配置,将图书馆服务嵌入乡村,与旅游诸要素融合,形成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公共阅读空间,打造图书馆文旅融合品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推动乡村阅读设施提档升级,使乡村的公共阅读服务能和城市大致上同量同质。开发具有文化寓意、地域特色、时尚元素、纪念价值的文创产品,加速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导和培养公众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让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充盈。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研究馆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袁睿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