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郑艳:小暑开鹏翼 新蓂长鹭涛
发布时间:2022-07-07 09:38  作者: 郑艳        来源: 《光明日报》2022年7月7日 阅读量:

7月7日起,开始了暑气相连的日子,小暑、大暑相继而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从小暑开始,热气由小渐大,热浪滚滚袭来。民谚有曰“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天地之间就像架了一口热锅,“蒸”去了潮湿而起的霉气,“煮”出了一轮收获的谷物。

暑气渐涨,湿气需消,民俗便以小暑后为断霉之日,因为肆虐了多半个夏天的雷雨到此时开始慢慢收敛,而受降水影响的霉腐也可以得到些许缓解。夏季的雨,多以暴雨为主,降水范围相对集中、时间短但强度比较大,尤其江淮梅雨期暴雨区的降水强度更大。而到了小暑时段,梅雨期一般已过,再无蒸湿之患,可以收拾些物件享受些夏季烈日的暴晒,去去霉气。

晒霉自然要是在阳光毒辣的时候,但如果天气允许,人们一般会选在小暑前后一个固定的日子——六月初六。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晒伏祛霉的重要物件便是家里贮放多日的、各色各样的衣被物品。盛日之下,晒晒这些东西可以除些霉潮,也算是为日后穿用做些准备。此外,旧时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等还要晾晒各种商品,而各地的寺庙道观也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潮湿腐烂、虫蛀鼠咬,同时也是借着晒霉的时机去去晦气,讨个吉利。

据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晒霉的日子里京城各处都是忙忙碌碌的景象:“内府銮驾库、皇史宬等处,晒晾銮舆仪仗及历朝御制诗文书集经史。士庶之家,衣冠带履亦出曝之。妇女多于是日沐发,谓沐之不腻不垢。至于骡马猫犬牲畜之属,亦沐于河。”仪仗装备要晒、诗文书籍要晒、衣冠带履也要晒,人要沐浴,猫猫狗狗也要沐浴,算是一起祛除污秽了。更为有趣的是,那时的六月六还算是朝廷“法定的洗象日”,因为皇帝庞大的仪仗队里除了车马、鼓乐幡伞等,还有大象——一般是外域朝贡而来。乾隆时期,仪仗队里的大象最多达到了三十多头,驯象师也有百人,每当洗晒日的时候,驯养师会带着大象到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浴,引来百姓争相围观,甚至成为皇城时令一景。

不过,据人们长年累月的观察,出梅以后的天气也会有些反复:“人情方忧去年魃,天意突回小暑雷。”雷声是降雨的兆头,俗谚有曰:“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江南地区的梅雨期也会因为这声雷再拖延上一段时间。因此,民间也有利用小暑天气占验后续天气和年景的习惯。比如,有谚云:“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若是吹南风,大暑时则必定无雨,还有谚云:“小暑西南风,农忙一场空。”小暑若是起西南风的话,就会被认为这一年年景歉收。

待到雨季完全结束,便到了入伏的时候。夏日本就炎热,随着能带来些许凉意的雨慢慢隐匿,人们便开始了一年之中气温最高且潮湿又闷热的“三伏天”。“伏”是伏藏,因为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而“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具体日期由节气和干支纪日互相配合来决定。

入伏之时,刚好是北方农人刚刚忙完麦收的时候,新粮满仓,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做面食,于是民间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此外,伏日还有吃肉的习俗。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进入伏天时,通过吃肉强身健体,用以防暑和驱疾。汉代也有关于汉武帝伏日赐肉予东方朔的故事流传。而在鲁南和苏北地区,吃伏羊则是流传至今的伏日传统食俗。入暑之后的羊肉质肥嫩,适合夏季进补,可以帮助人们发汗祛湿热,因而江苏民间还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面也好,肉也罢,伏日进补自然是取食材之新鲜与适宜,也是为了给忙碌春夏的人们一点继续的动力。

其实,从小暑开始,田间多种谷物都有了新一轮的收成。据清代农书《救荒简易书》记载,小暑时成熟的有苞谷、黑豆、黄豆等,大暑时成熟但小暑时便可食用的有高粱、粟谷、南瓜、红薯、白薯、绿豆、豇豆等,这些农作物的收获也使得小暑有了“食新”的习俗。所谓“食新”,也就是品尝新粮食,人们割下刚刚成熟的谷物,做成祭品与神灵和祖先分享,感激自然的赐予与先人的庇护,随后也开心地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小暑日起,温热之风渐盛,天气越来越热。蟋蟀离开了田野,栖身于阴凉的墙边或是石缝里。地表持续高温,老鹰选择到清凉些的高空搏击,显得更加凶猛。从小暑开始,日子仿佛像在热锅中度过一般,可烈日当空的好处是,潮腐无处偷生,万物日渐繁盛。霉运已去,红运当头,“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年景当好,都在后头。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李凤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