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联合国发布《全球环境展望:城市版》——
打造绿色和公平的全球城市
发布时间:2022-02-18 09:53  作者: 李彦文        来源: 《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17日 阅读量:

全球城市化的趋势持续、快速、不可阻挡,城市既可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机遇,也是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部分。如果城市的效率得到提高,就可以创造财富,减少贫困,同时减轻目前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然而,这种窗口机遇期很短,窗口范围也越来越窄。今天人类所做的决定,将决定城市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城市化带来环境挑战

城市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人口膨胀上。1975年至2015年,全球城市人口大幅增长,农村人口增加了4.88亿,而城市人口增加了近24亿,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从38%增加到54%,到2050年,预计城市人口的比例将接近70%。全球城市人口增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欧洲和北美许多地区已几乎完全城市化,预计未来90%的城市人口增长将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其中一半以上在非洲,约20亿人。

人口密度高是城市化的另一个关键特征,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在75%的国家中,城市人口和建成环境的空间范围都有所增加,在欧洲等地区,建成地区面积增加了一倍,而人口保持稳定。2015年,全球65%的建成环境集中在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约占29%,只有6%在低收入国家。中国、印度、土耳其和巴西城市郊区高层建筑的增多意味着郊区不再以低人口密度为特征。新冠疫情可能会加速一些郊区的扩张,这将对生物多样性丧失产生潜在影响。由于远程办公,人们可以远离城市核心区域居住,然而,普华永道的一项调查发现,从长期来看,疫情也可能不会降低城市中心的吸引力。

城市化不仅影响当地环境,同样影响全球环境。同时,城市环境还受到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再加上城市自身的环境压力,许多地方的城市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差。空气质量变差、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质和储水量下降以及海洋污染,往往是城市发展采用不可持续模式的后果。这些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每年有九分之一的人死于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的减少会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水质差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像微塑料污染这样的海洋污染会影响人类的体质。这些影响在城市居民中分布不均。空气质量对儿童的影响尤为严重,如引发哮喘、影响大脑和肺部的发育,而热浪则影响老年人。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更容易受到影响,其适应气候变化和灾害的能力更弱,也更难以获得供水等公共服务,更易遭受疾病传播的影响。这些负面效应对妇女,尤其是有子女抚育负担的妇女影响更大。

在当下的城市治理中,存在着根深蒂固、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结构性障碍,是实现可持续变革的巨大挑战。尽管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不作为会增加环境的经济成本,但大多数城市和地区似乎陷入了不可持续的“一切照旧”模式。有三个关键方面阻碍了变革,首先是结构性动因或以政治为导向的经济,其次是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一切照旧”式的城市规划,最后是城市运行的多重治理网络。这三个关键问题共同构成了城市的“锁定效应”,阻碍可持续和公平的城市转型。因此,虽然环境政策是必要的,但其本身不足以解决系统性的生态问题,城市转型需要更全面的方法。

重视城市转型的三个主要维度

全球环境正面临一场由人口增长、人口分布、社会经济、文化动态、技术发展、城市化和气候变化驱动的危机,全球各地城市的生活模式对这场危机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立足全球采取相应行动,城市可以由“危”转“机”,推动全球生态变化转折点的快速到来。

城市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和公平的转型应该直面这些挑战:无限增长的理念造就了当前的经济体系;环境退化和气候变化加速;根深蒂固、日常存在的社会不平等,包括年龄、性别、经济地位、种族和民族、种姓、宗教、能力和其他方面的不平等。到目前为止,各种城市倡议富有创意,令人鼓舞,但没有明确行之有效的可持续转型路线图,更没有可供每个城市遵循且有效的准则。

城市转型综合行动需要融合三个主要维度的愿景,让城市的重塑成为解决方案而不是造成新的问题。一是实现城市净零循环,改变能源和物质流动,显著减少自然资源开采,使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形式的污染浪费接近净零;二是打造有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即改变城市形态,保护脆弱的城市场所和人口免受环境退化、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的影响,包括大规模自然灾害和日常灾害;三是建设包容和公平的城市,构建个人、集体和机构协同的治理框架,覆盖所有的城市居民、城市自然和多样性生物,同时考虑跨代公平。城市是复杂的动态系统,没有完美的方法来区分其活动、问题或相关的政策方案。三个维度分别侧重于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土地使用和活动模式等城市形态、协调构成城市生活的个人和机构的行为。

无论是哪一层面和范围的管理,如区域、国家、次国家、城市、地方等,在城市规划和治理中,都必须采取全面和包容的办法。2016年《基多宣言》中提出的城市愿景包括促进公民参与,让所有居民产生归属感,优先考虑能够造福家庭的安全、包容、无障碍、绿色和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促进社会和代际互动、适当的文化表达和政治参与,并在和平和多元的社会中培育社会凝聚力、包容性和安全感。在这样的社会中,所有居民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处境脆弱者的需要得到关注。我们必须对实现这样雄心勃勃的愿景充满信心,因为其本质是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从行动路径到关键共识

基于上述三个维度的考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包含了城市循环、城市经济脱碳、增强韧性和减少不平等的基本要素。任何实现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都具有内在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意味着要实现任何策略转换都需要多个参与者在不同的规模上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近年来,城市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地方政府、社区、社会运动和活动人士、智库和学者等都做出了积极努力。

实现城市的绿色、公平转型有不同的路径:一是破解城市的“锁定效应”,解决自然资源开采、碳密集型发展、环境破坏等加剧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一旦锁定机制被克服,变革就更有可能成功;二是实现净零循环路径,让城市改变为采用包括材料循环、营养循环等在内的循环模式,重新设计和整合城市资源利用;三是脱碳路径,包括能源改造和燃料转换;四是实现有韧性、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路径;五是促进包容和公平路径,包括以公平的方式让城市重返自然状态,以权益为基础实现公民对环境转型的普遍参与,关注城市发展的区域和代际影响。

而要获得成功,每一步行动都需要达成一些关键共识,这包括:将科学的数据分析纳入决策过程;用批判的方法来建立有意义的议程;将决策的政治空间扩大到那些通常被排除在外的人;利用现有的研发人员、知识机构和平台网络,在决策过程中形成政治平等的早期伙伴关系;在所有地方层面的环境行动和规划中寻求公平和社会正义;推动性别赋权和平等;投资于跨部门协作、治理和实施的政策工具;促进城市间交流和共同学习;寻求协调合作以产生变革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应服务于更环保的生产和消费;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对负面影响和意外后果有预案;在实际行动中积累知识,鼓励相互学习和经验复制。

人类迫切需要重新调整城市的运作方式,以解决关键的环境问题,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健康发展。很明显这并不容易,也没有捷径或路径指南,面对大量潜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勇于担当,采取行动,努力让愿景成为现实。

(原文 :联合国发布《全球环境展望:城市版》——打造绿色和公平的全球城市;编译者李彦文系山东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李凤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