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王志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发布时间:2016-09-07 15:00  作者: admin        来源: 《大众日报》2016年9月7日 阅读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知识分子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引领者和中坚力量。我们党对这一点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对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特殊的社会身份,较高的知识水平与道德修养,使知识分子倍受社会尊敬,其思想言行往往被社会所关注并效仿。因而,广大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价值标准、思想态度、责任担当、历史使命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特别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同时充分肯定了古今中外广大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启蒙引领作用,并对当今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了殷切希望:“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责任担当、历史使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应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类知识既来自于世代创新、文脉传承,更源于波澜壮阔、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我国知识分子只有投身社会、服务人民,才能从改革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吸收新营养,汲取新知识,获取新能量,发挥重大作用。知识分子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响应时代诉求,呼应发展要求,凝聚民众力量,艰苦探索中华民族的未来之路、“大同”之梦,提供推动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源泉和不竭动力。

墨子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只能够掌握一般知识不行,只有学以致用,报效国家、民族和人民,才能发挥出知识分子的最大人生价值。在历史上,我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具有家国天下的博大文化情怀。曾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终生追求和最高价值标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担当意识。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屈原“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理念,正是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在近代,我国先进知识分子用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民族崛起、中华振兴的思想意识,让民主科学的思想精神不断萌发光大。在革命建设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继续秉持爱国情怀、学术操守与奉献精神,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识涵养,为推动我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奋起直追贡献力量。在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给广大知识分子提供了充分展示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伟大舞台。我国当代广大知识分子更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以敏锐超前的见解、创新的知识才华,勇于引领社会潮流,积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马克思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人类历史上那些最有成就的知识分子,那些获得崇高荣誉、社会声誉、人民爱戴的文化大师、大家,无一不是把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与个人选择紧密结合在一起,无一不是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从人民之所愿,依据国家与时代的现实需要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邓稼先、钱学森、范文澜、马寅初、费孝通、袁隆平等人,人民群众之所以传颂他们、敬仰他们,就是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国家使命与社会责任,胸怀理想,脚踩大地,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自觉把社会理想与专业理想结合起来,是一切优秀知识分子共有的思想品质,也应当成为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应正确处理好个人抱负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人民需求的关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投身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身力量。

二、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应树立起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时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热心于对社会做出自身贡献,这已经成为一种思想共识、优良传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许多这样那样的民生问题,但广大知识分子更要对国家发展有信心,对民族振兴有信心,牢记使命和责任,把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联,在追求与奋斗中抒发家国情怀,在奉献与建设中彰显士子精神。走出象牙塔,走进基层群众,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点滴做起,用知识和学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报效国家,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坚信以自己身体力行的知识力量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时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急剧推进,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毋庸讳言,在全社会一度出现了信仰迷茫、价值观混乱、理想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我们国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出现了许多迷茫失落、价值多元虚无的状况,特别是孤高自傲、孤芳自赏的态度,又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变得与社会发展形势格格不入、冷漠隔膜。广大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思想信仰面临着被瓦解与分裂的危险。作为社会阶层的知识分子,如果没有了坚守人民的根本立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想信念,他们的道德追求、人生信念和价值诉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滑向无所依傍的虚无世界、思维极端的无理坑道。特别是在思想观念激烈冲撞、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一些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变得千差万别,有的人以社会批判者自居,对各种社会问题一味抨击,却提不出任何建设性意见;有的人把学术操守、职业道德抛到一边,热衷于为各类利益集团代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应持何种价值追求,应否具有社会担当,应体现何种精神品格,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必须抉择的重大人生现实问题。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要真正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一切事物应当尽可能做出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等理论判断,明辨是非,激清扬浊,从而引领社会不断前进。知识分子要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推动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身体力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推动中华传统美德、思想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服务。

三、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应不断加强个人思想道德文化修养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始终以高尚的思想品格引领和净化着社会风气。荀子曰:“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治国平天下,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无不先修其身砥砺第一等的个人品行操守,真诚奉行“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的崇高思想信念。他们对个人名利、生活待遇往往看得很淡然,但是在事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时候却是寸步不让、坚硬如铁,真正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思想情操。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要依靠人格尊严、敬业精神、价值追求、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历史使命来真正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带头弘扬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我国当代知识分子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就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符合学术操守、职业品德的要求。特别是要具备高尚的社会公德,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自觉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大众;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劳动,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要养成优秀的个人品德,坚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成为先进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楷模,推动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当代知识分子应有的崇高人格贡献、道德品质贡献和思想理论贡献。

(作者系山东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