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李广杰 刘晓宁 石晓艳:精准施策,供给侧改革向纵深推进
发布时间:2017-04-20 08:53  作者: admin        来源: 《大众日报》2017年4月19日 阅读量:

精准施策,供给侧改革向纵深推进

□ 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编者按

对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分析和判断,有利于引导经济预期,鼓舞经济景气。我们约请经济专家,分析山东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展望山东经济发展的未来前景,坚定稳中求进、善作善成的必胜信念,今起推出系列理论文章。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强系统谋划和统筹布局,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加快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供给结构和质量明显提升。2016年5月山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明晰了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山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解决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2013年以来,山东坚持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化解过剩产能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化解过剩产能。在抓好国家公布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五大行业过剩产能化解的同时,山东自我加压,主动开展炼油、轮胎、化工、煤炭四个行业的去产能。在推进去产能过程中,山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安全、环保、质量、标准等手段,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山东化解过剩产能已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完成国家下达的生铁270万吨、粗钢270万吨去产能任务,淘汰煤炭产能1960万吨;19家地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5052万吨,产能平均利用率达到84%;船舶、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轮胎行业子午胎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67%、76%、86%、81.6%和93%。

多策并举减少库存。坚持供给与需求双向调节、近期与远期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多策并举,有序推进房地产、工业、农业领域去库存。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等措施,推动房地产去库存,2016年全省商品房去化周期降至14个月,已进入9-16个月的合理区间。通过调整工业产品结构、推进工业品产销模式创新、开展“工业个性化定制生产”试点示范等措施,积极推进工业品去库存,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通过开展农产品惠民“三进”工程,发展农村电商等措施促进农产品去库存,2016年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以上。

合理管控杠杆水平。着力完善对企业的金融服务,推动企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和监测预警,积极防范和稳妥处理各类金融风险,有效推进金融去杠杆。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本金比重等途径,引导企业稳步降低杠杆率。2016年,全省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5794.7亿元,同比增长26.2%;设立省直投基金,推动发行企业债券35支、规模363.3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至54%,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综合施策降低成本。通过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税降费等措施,打出一套降低企业交易、税费、社保、物流、生产要素等成本的“组合拳”,2016年为企业减轻成本负担600多亿元。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省级收费项目由24项压减到12项;落实电价下调政策,推进电力直接交易,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100亿元以上;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减轻企业税负320亿元;将全省社保费率统一降至18%;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向各金融机构发布融资需求2044.5亿元,企业贷款资金到位率达到41%,其中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到位率达到83.6%。

突出重点补短板。着力加快水电气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城际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在城镇,重点建设立体交通、停车服务、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智慧城市、住房保障、集中供热、大气治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十个系统”;在农村,重点实施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水、改厕、改暖“七改”工程。2016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7842.8亿元,同比增长25.8%,济青高铁、石济客专、鲁南高铁、潍莱高铁、济青高速公路扩容、“外电入鲁”输电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

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山东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山东三次产业结构为7.3︰45.4︰47.3,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全省按照“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的思路,全面推进各行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海上粮仓”建设、“渤海粮仓”科技工程取得积极成效。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00家,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超过40%。工业经济动能转换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设计领域发展成效显著。201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9.4%,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食品制造、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在提质增效中实现较快增长。服务业在快速发展中实现结构优化,“17+6”重点服务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将创新作为提高供给质量的根本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出台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了一系列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全省共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9家,居全国第一位。2016年,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全省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3%,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

提升对外经贸发展水平。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不断深化双向对外开放,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5466.5亿元,同比增长3.5%,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三项指标在全国外贸前十位省市中均居第一。对外贸易结构明显优化,服务贸易占外贸的比重达到16.5%。外贸新业态持续发力,30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209.1亿元,增长1.6倍;跨境电子商务出口477.6亿元,增长45.3%。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取得新进展,2016年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出口增长11%,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增长34.3%。主动对接世界500强企业,2016年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63个,投资总额371.7亿元,分别增长37%和86.6%。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将品牌建设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举措,不断培育产品市场竞争新优势。出台了加快品牌建设的意见,大力开展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启动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着力培育“山东百年品牌”。2016年,全省新培育国家级工业品牌示范企业8家、质量标杆企业4家、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8个,新增驰名商标21件、地理标志商标28件,新认定著名商标345件。着力扩大“好品山东”区域品牌影响力,推动更多企业加入央视品牌宣传;完善“好品山东”网络营销平台的整合、集聚和展示功能,目前营销平台上线企业已突破5万家。

推进市场化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山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努力建设国内一流营商环境。2013年以来,累计分十批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570项。目前,省市县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积极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增强了市场主体发展活力。2016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43.2万户,新登记注册资本2.8万亿元。其中,新登记企业户数占新登记市场主体的比重为35.8%,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

推进财税金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预决算公开实现“全覆盖”,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加大;转移支付结构优化,省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达到66.6%;“营改增”改革扎实推进,有效减轻了企业税负。金融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加快,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省份,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省累计改制组建农商行109家,商业银行批量化发起村镇银行的数量达125家,居全国首位,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达到284家。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分批启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行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模式逐渐成熟定型,省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增加到13家,省属一级企业全部实现股权多元化。深化企业分类改革,将省属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公益类,按照市场化原则对高管人员实行契约化管理,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公司治理实现规范运作,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不断完善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出台了省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首批确定58家企业开展试点,已有22家企业制订了混改方案;设立山东国惠改革发展基金,助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加快农村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任务,供销社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截至2016年底,全省95.7%的村(社区)完成了承包地确权颁证,有40多个县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深入推进禹城市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土地征收风险评估机制。放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地域范围,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关政策。启动实施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被确定为全国涉农资金整合四个试点省份之一。出台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总体来看,山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山东经济发展仍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期,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仍然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供给和需求四个关系,从化解突出矛盾入手,从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着眼,加快“转调创”步伐,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推进山东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方向迈进,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经济支撑。

(作者李广杰系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作者刘晓宁系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作者石晓艳作者系山东社科院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