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2050中国新工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08:57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7年5月30日 第40期 阅读量:

  山东社会科学院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本报告主要研究和阐述2050中国新工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

当代新科技革命引发的新产业革命不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单独变革,而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全面革命即新工业革命。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在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中发挥支撑作用的是一个完整的新科技群,这个与新工业化生产密切关联的新科技群就是“新工业化科技体系”。2050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走向新工业化,就必须把大力发展新工业化科技作为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方向。

一、当代世界新科技革命与新工业革命

(一)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形势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详细布局了一系列高新科技的发展战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举创新驱动大旗,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到2030年建成更加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 近五年,我国研发投入年平均增长15.1%。2015年,全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1%,在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全球研发总支出中,中国约占20%,仅次于美国的27%,日本居第三位是10%。2012年中国授予的近一半大学第一学位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美国这一比例只有33%。全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大学第一学位授予总量约为640万,其中23.4%的在中国。2003年至2013年,中国科技论文产出占全球的比例增长了两倍,从占6%提高到18.2%,接近美国。从科技论文影响力指标看,2001年至2012年间增长了一倍,从0.4%提高到0.8%。目前,我国专利申请一跃成为世界第一。2015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279.9万件,授予专利权171.8万件,截至年底,有效专利547.8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87.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3件。“十二五”期间,我国在量子通信、中微子震荡、高温铁路超导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第三代核电技术等工程项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国务院已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框架。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把目标指向了2050年。在这里,本研究报告把视野推进到2050年,试图对中国新工业化和实现现代化的科技发展战略形成一个大略的认识。从2021—2050年,决不是2006—2020年的简单延伸。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这表现为中国必须选择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新工业化是当代正在发生的新产业革命,而推动这场新产业革命的是当代新科技革命。新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积极参与新科技革命、积极建设和发展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因此,积极推动新科技革命、大力建设和发展新工业化科技就成了中国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和突出特点。

(二)当代新科技革命所孕育的新产业革命

世界范围兴起的当代新科技革命,具有两个突出特征。

第一,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其综合性特征表现为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大而不像前几次技术革命那样主要局限于某单一领域,它包括了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纳米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态科技、太空科技、物质科技、数学与系统科技等众多方面。

第二,具有突出的产业化特征。其产业化特征表现为新科技革命直接导致了新产业革命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本身,甚至可以说新科技革命已成为新产业革命的直接前奏,不能看到新产业革命的兴起就不能真正认识新科技革命。因此,20世纪末兴起的这场新科技革命实质上是一场新技术革命。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新科技革命是科学和技术一体化的革命,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技术成为高科学含量的技术;其二,是说新科技革命沿着“现代科学—现代技术—现代生产”的线索向前推进,成为新产业革命的直接动因。所以,为了深刻把握新科技革命就必须把它和新产业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来认识。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第一,在当今的新产业革命中,我们必须格外重视新科技革命,只有依赖新科技革命才能实现新产业革命,才能实现经济的新飞跃;第二,新科技革命引发的新产业革命不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单独变革,而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全面革命,我们要切实关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工具、新方法的一系列深刻转变。具体地说,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纳米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态科技、太空科技等一系列高新科技将形成一种整体的力量,推动并产生一场物质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

(三)务必看清当代新科技革命应对工业危机的发展取向

当代人类遇到了新的严峻挑战。具体地讲,这是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挑战,是工业文明自身的困境和危机。首先,工业化生产本质上是一种“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资源”的生产,而天然化学资源(包括能源和原材料)都是极其有限的,随着工业化的大力采掘和生产必然会发生短缺乃至枯竭。其次,工业化的生产又是一个“天然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生产过程,这一方面会导致天然资源的日益匮乏,另一方面也必然会产生大量废弃物质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总体上使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所以,工业化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大自然新的挑战面前,人类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积极应战,而应战的方式也只有转变工业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否则,人类文明将遇到不可抗拒的灾难。

怎样应战大自然的新挑战而转变生产方式呢?这就需要进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目前进行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应战性。这就是说,目前正在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不同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其他历次革命,它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应战大自然的新挑战而兴起的,正是为转变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而发生的。新产业革命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单独变革,而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全面革命,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工具、新方法、新模式等一系列深刻转变。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纳米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态科技、太空科技等一系列高新科技形成了一种整体的力量,推动并开拓一场物质生产方式的新变革,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在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中发生质的转变。

所以,在目前的新科技革命中,除了要遵循科技革命的一般法则外,还必须遵循应战工业危机的特殊要求,必须能够在科技革命中解决工业化发展形成的各种困境。例如,新能源科技和新材料科技的发展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深层资源,包括开发太阳能、核聚变能等各种物理能源以及元素原材料、人工合成新材料;生态科技的发展就要致力于建立深层次的循环生产循环经济;太空科技就要大力开发太空新资源;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纳米科技也要投身于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以及生态建设中去等等,以彻底克服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等工业化危机问题。在这种应战中,当代人类不仅将解决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危机,还将开拓出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和文明形态。

当代新科技革命必然导致新产业革命,当代工业危机也必然导致新产业革命,新科技革命的时代特点和工业危机的历史特点又进一步决定了新产业革命必然就是新工业革命。新工业化是比工业化更高级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产力,应对和克服工业危机必须走向新工业化,顺应当代新科技革命也必须走向新工业化,新工业化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方向。

二、中国新工业化的科技支撑——新工业化科技体系

(一)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内涵

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对应关联中,即特定形态、特定水平的科学技术与特定形态、特定水平的生产力、生产方式是相互对应的。工业生产的发展史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工业革命以来所实现的三次产业革命(工业化范畴内的产业革命)就是与三次科技革命相对应的。当然,在生产与科技相互推动的对应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起初是在生产一方,但后来转向了科技一方,科技因素逐渐成为生产力、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主导力量。在现代生产中,尤其是在生产的未来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因素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力量。因此,我们在讨论社会生产活动的未来发展时,必须把探讨未来生产活动中的科技因素放在首位,切实弄清支撑未来生产的科技因素是什么。事实表明,目前工业化生产正在向新工业化生产转变。那么,在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形成中就必定有其特定的新科技因素在发挥支撑作用,否则根本不会出现新工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另外,在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决不是零零星星的科技因素,而是一个丰富的完整的新科技群,它们与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我们把这个与新工业化密切关联的新科技群就叫作“新工业化科技支撑体系”或“新工业化科技体系”。

(二)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特点

人类文明是循着由浅入深地认识与改造自然物质层次而向前演进的。采猎时代是“采集渔猎天然生物(采集植物、渔猎动物)的时代”,农业时代是“人工生产生物(种植植物、养殖动物)的时代”,工业时代是“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原料与能源)的时代”,新工业时代则是“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不同的文明和时代,实质上是不同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新工业化具有不同于并且高于工业化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弄清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特点,是我们进而认识和把握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特点的前提。

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有七个。(1)新工业化生产是从元素层次即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层次入手进行的生产,是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生产。(2)新工业化生产是以物理能源为主导能源的生产。工业化生产以矿物能源为主导能源,导致矿物能源匮乏和环境污染。新工业化以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物理能源为主导能源,这些能源既无比丰富又清洁无污染。(3)新工业化生产是深层次循环式生产。在新工业化生产中,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都可以作为资源进入再生产,从而把工业化生产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生产方式转变成“资源—产品—废物—再生产资源”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4)新工业化生产是高度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不论微观层次的生产还是太空中的生产,都不再是简单的直接的人工生产,而必须是依赖高网络化智能化手段进行的生产,包括高网络化智能化的工具和高网络化智能化的控制方式。所以,在新工业时代,信息化将发展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即网络化智能化阶段。(5)新工业化生产是生态化生产。在新工业化生产中,生态环境不再受到破坏,而是受到保护和不断建设。(6)新工业化生产是太空化生产。这就是说,在新工业化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再局限在地球上,将在大尺度的太空中展开。(7)新工业化生产是对工业化的替代性生产。随着新工业化的发展,传统工业化必然衰落下去。

新工业化生产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基本特点,从新工业化生产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出新工业化科技支撑体系的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新工业化科技是一个宏大的科技群,具有突出的完整性系统性。在工业化生产发展中,每次产业革命与之对应的科技革命都发生在较小的特定领域。蒸汽革命对应的主要是力学领域的科技革命,电力革命对应的主要是电磁学领域的科技革命,计算机革命对应的主要是微电子学领域的科技革命。所以,它们引起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都是在工业化生产框架中的变化,属于工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量变。新工业化是一场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工具、新工艺、新程序、新产品、新生产空间、新生产组织等诸因素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大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质变,生成了一种崭新的完整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这就不能再单单依靠某一个别领域的科技革命,而需要众多领域的一系列新科技革命,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科技体系。

第二,新工业化科技体系是一个凸现技术作用的新科技体系,因而也是一个与产业化十分密切的新科技体系。新工业化科技体系虽然具有明显的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特征,但在科学与技术这两种要素之间还是更突出技术的要素。这就是说,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在其总体上主要是一个高新技术体系。正是它的高新技术特点决定了它在新工业革命中的关键作用,即它可以直接产业化而形成新兴产业并生成新工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的科技政策和科技实践应把侧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研发及其推动它们的产业化上。同时也表明,基础科学的研究要相对稳定一些,重点在新技术开拓上。当然,这种高新技术的开发一点也离不开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支持。

第三,新工业化科技体系是一个突出各学科渗透尤其是各种技术集成的新科技体系。新工业化生产,不论是微观层次的生产还是太空化生产,不论是深层循环式生产还是高网络化智能化生产,都不是某一种单项技术所能完成的,都需要各种高新技术的有效集成,因而具有突出的综合性。这种技术的高集成性是由新工业化产业与产品的集成性所决定的,新工业化生产中产业与产品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技术,因此这种创新应在单项技术创新基础上突出综合创新,以便形成高新技术的集成,切实担当起开拓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任。

第四,新工业化科技体系是一个以实现人工创造化学物质为关键科技要素的新科技体系。工业化生产也需要相对应的科学技术,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在宏观层次上认识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使人们能够采掘天然化学资源并进而加工制造各种工业产品,包括从宏观层次上对生命物质的认识与利用。新工业化生产要能实现人工创造化学物质,这就需要新科技体系中的关键科技和主导科技应是在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层次上进行微观生产的科技或科技集成,它将影响乃至决定其他相关科技的作用,并渗透到相关科技中发挥作用。

(三)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分支

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结构,包括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分支及其相互关系。

现代科技有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体系,科技分支门类众多,它们与新工业化生产的关系有远有近,只有那些直接关涉形成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科技门类才是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新科技体系,至少需要包含以下七个主要科技分支。

1.信息网络智能科技。信息科技在工业化高级阶段已作为支撑科技出现,从而实现了工业信息化。在新工业化中,信息科技进一步发展到高度网络化智能化的更高水平,从而成为微观化生产、深层循环式生产、太空化生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科技支撑。从本质上讲,新工业化生产是一种高度网络化智能化生产,没有网络智能科技是不可想象的。网络智能科技包括作为硬件的智能机器研究、作为软件的智能程序研究以及信息通讯方式的研究,都需要有一个质的突破性发展,才能真正支撑起新工化生产。 

2.纳米科技。纳米科技本质上是微制造科技,是原子操作、分子设计层次上的物质生产科技。纳米科技既可以制造各种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微型机器,又可以制造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以进一步加工制造各种宏观新产品。由于纳米科技直接形成先进的微观制造生产力,在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新工业化生产中,更是必不可少的科技支撑。纳米科技及其产业化已经突破了工业化生产的范畴,它不再停留在对天然化学物质(矿物原料和能源)的采掘加工上,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了人工创造化学新物质,这是新工业化生产的根本标志,也是新工业化科技发展的重点。

3.生物科技。生物科技的发展很迅猛,但生物科技从物质层次上讲可划归到纳米科技即微观生产科技,因为现代生物科技主要也是从大分子、小分子乃至原子层次入手进行研究和生产的。这表明,人造生命和改造生命最终要从细胞层次、生物大分子层次走向小分子、原子层次,这已经属于化学物质的改造与生产的层次,因而本质上属于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而不再属于工业化生产力或农业生产力。同时这也表明,新工业化生产必须仰仗生物科技,传统的医药产业、农牧产业等都需要生物科技去推进和深化,使之升级为新工业化产业部门,生物科技还可以催生出新的生物产业部门而不断扩大新工业化的范围和深度。

4.新能源科技。能源具有时代性,不同水平的文明形态、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使用的主导能源是不一样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主导能源是化学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最终出现了化学能源危机。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必定要开发新的主导能源,即使化学能源不匮乏,它也不会再以化学能源为主导能源。按照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不断深化的发展规律看,新工业化的主导能源应是物理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但最主要是核能和太阳能。新能源科技主要就是对核能、太阳能、太空能源等物理能源的研发科技,新能源科技将直接成为新能源革命亦即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推动力。

5.新材料科技。新材料科技包括初级原材料元素化、二级材料人工化的研发科技。工业化生产的劳动对象是自然矿藏即天然化学物质,新工业化生产的劳动对象深入到小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层次,把元素物质作为原材料,这大大拓展了原材料的范围,克服了天然矿物材料的匮乏。但人类生活不可能直接依赖于这些微观小粒子,所以,新工业化生产还必须把微观元素合成为二级或多级材料的各种人工新材料,并进而加工制造成各种宏观生产生活用品。人工创造的各种新材料具有优异的新性能,用它们加工制造的各种物品也会生成新的日益复杂的功能。包括开发元素新材料和合成人工多级新材料的新材料科技显然是极为重要的,在新工业化发展中,新材料科技将获得巨大的飞跃和发挥巨大的作用。新材料科技也是新材料革命亦即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推动力。

6.生态科技。生态科技不像上述科技分支那样专门化,它主要是对各种科技的集成运用。新工业化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科技,主要是深层循环式生产所运用的各种科技。只有使物质生产资源在小分子、原子层次上循环利用,才会有效克服资源匮乏、废弃物污染环境等生态危机问题。没有深层循环式生产就形不成完整的新工业化生产体系,也不能克服生态危机。所以,深层循环式生产科技是最重要的生态科技。其次,还包括各种环保科技、生态建设科技,而这些科技在本质上都是参与形成比工业化更深层次的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科技。

7.太空科技。微观生产科技、深层循环生产科技,都是从物质个体角度来确定的人工化学生产科技,即从小分子、原子、亚原子层次入手的生产科技。若从物质群体角度看,化学物质的群体是由亚原子、原子、分子物质组成的各种宏观天体,如卫星、行星乃至恒星。新工业化作为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它必然把劳动对象从作为生物圈和高化学圈的地球拓展到更大的低化学物质群体即地球之外的天体上,首先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再就是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包括更深的太空。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工业化生产是太空化生产,太空科技也就必然成为新工业化的科技支撑。

信息网络智能科技、纳米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态科技和太空科技,它们自身又都是一个亚科技体系,拥有众多更小分支。这七大科技门类形成了统一的新工业化科技支撑体系。此外,还有许多科技门类与新工业化也有不可割裂的关系,但相对而言要间接和远一些。

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七个主要科技分支,具有不同的对象、内容和作用,在形成新工业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中显示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1)信息网络智能科技是新工业化生产的前提;(2)纳米科技、生物科技是新工业化生产的主导;(3)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是新工业化生产的基础;(4)生态科技、太空科技是新工业化生产的方向。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各个科技分支的作用不同,表明它们在新工业化生产中的作用实质上是相互补充的集成作用。只有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它们才能形成完整的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推动着新工业化不断向前发展。

三、2050中国新工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中国的发展必须走向新工业化,必须争取在2050年基本实现新工业化、在2100年完全实现新工业化。为了实现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把大力推进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发展放在首位,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以新科技革命来推动新产业革命,实现新工业化和现代化。所以,本报告对到2050年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科技发展展望主要放在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上。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国情和需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二是瞄准国家目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实现跨越式发展,填补空白;三是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引领经济发展;四是深化体制改革,提供可靠保障。我们要沿着这个思路进一步探讨到2050年的科技发展设想。显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规律不允许我们去作细致的预测,我们只能从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的角度,即现代化建设和新工业化建设的角度,围绕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做出一个粗略的估计。我们认为,在未来30多年的发展中,应战工业危机进行新工业革命是时代发展的主题,新科技革命必然围绕新工业革命而展开,因此,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应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题。

我国至今还是一个科技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应对工业危机和开拓新工业化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的核心,所以,制定和实施新工业化科技发展战略应是我们未来科技发展的中心任务。在这里,就我国新工业化科技发展战略任务提出如下设想。

(一)信息网络智能科技发展战略

信息科技在工业化后期获得飞速发展并形成了领头产业。信息科技在新工业化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不论微观化生产还是太空化生产都不可能由人直接控制,因此信息科技成为新工业化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必然会有更大发展。信息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是:(1)信息化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形成网络智能科技的新阶段;(2)由于相关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显示技术将有巨大突破;(3)数学、脑与认知科学的进展将引发计算机结构、网络通信模式以及信息表达与处理方式的新飞跃,人机将实现直接耦合;(4)智能工具将向人的智能挑战,在诸多生产生活领域代替人而发挥更能动的作用,社会活动高度网络智能工具化。

2050中国发展信息网络智能科技的战略措施是:(1)在宏观发展中应始终坚持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战略,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广泛普及和不断提高信息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建设高度网络化智能化社会;(2)大力推进信息网络智能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尤其要重视信息网络智能工具的硬件与软件的新突破,要使我国的信息网络智能科技尽快居于世界前列;(3)高度重视信息网络智能科技与其他科技分支的相互联系和集成作用,努力发挥信息网络智能科技在中国新工业化进程中的强大推动作用。

(二)纳米科技发展战略

纳米科技研究对象或工作性质区分为三项,第一是纳米材料,第二是纳米器械,第三是纳米区域的研究表征。目前,纳米材料领域较为活跃,不断有新的研发成果;纳米器械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纳米科技正处于大突破时期,在大规模产业化上还需一定时间。但是,纳米科技的实质在于可以实现从原子、分子层次入手进行物质生产,这使它成为建构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生产方式的关键科技支撑,因此,它的崛起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预计21世纪上半叶它将逐步成为主导性的科技力量。

2050中国发展纳米科技的战略措施是:(1)充分认识纳米科技的重要战略地位,准确定位纳米科技在新工业化科技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以纳米科技为核心展开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走纳米科技强国之路;(2)把发展纳米科技与建构人工化学生产方式和深层循环式生产体系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从原子、分子层次上控制物质的组合与分解,实现劳动对象的深层化、生产过程的循环化,拓展物质生产资源和克服环境污染,以纳米科技大力推进新工业化;(3)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网络智能科技相结合,努力开拓信息化与微制造相结合(如3D打印)、信息流与物质流相统一的新型社会交流模式和制造模式,努力实现以信息方式传输物质这个21世纪最重要的科技集成创新;(4)在推进纳米科技发展中,我们不要左顾右盼,不要动摇,要抓紧时机,从现在开始就要把纳米科技作为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点突破环节,争取在2030年前成为纳米科技强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奠定我国在新工业化进程中的能动局面;(5)中国在2050年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如何抓住纳米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新产业革命这一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财力、人力投入,以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合力,全力推进纳米科技的发展。

(三)生物科技发展战略

生物科技的发展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热点。生物科技的发展有两大趋势:(1)研究层面的趋向,从原子、分子层次揭示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运动,并进而把握生命的秘密;(2)应用层面的趋向,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医药业、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这些趋势表明,生物科技本质上也属于微观制造科技,它也是从原子、分子层次上控制物质组合与分解的科技。生物科技与纳米科技所不同的就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原子、分子层次上即化学物质范畴中,而是进一步上升到生命物质(生物大分子、细胞)层次上,它的要害在于打通化学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与飞跃。生物科技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造生命,即掌握从化学物质到生命物质的合成转变机制。在21世纪,生物科技在纳米科技、信息网络智能科技等的帮助下,将实现人造生命的理想。这也是新工业化物质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

2050中国在生物科技发展中的战略措施是:(1)认清生物科技发展的实质与方向,争取在最终实现人造生命的目标中做出较大贡献;(2)推动生物科技产业化,尤其在农业、医药、生态产业中要大力发挥生物科技的作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3)同时要认识到生物科技在产业化和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它自身不可能形成一场产业革命,它将与纳米科技等一起发挥作用,实现从原子、分子层次入手进行的化学物质和生命物质的人工创造与生产,所以,应把生物科技与纳米科技、信息网络智能科技等密切结合起来,共同推向产业化。

(四)新能源科技发展战略

目前,人类仍处于矿物能源为主导的时代。煤炭、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学能源,它们有两大缺陷:一是储量有限不可再生,二是污染环境。2050年能源发展大趋势是:(1)化学能源逐步失去主导地位;(2)在化学能源逐步失去主导地位的过程中有一个过渡时期,能源出现多元化状态,煤炭、石油、天然气、氢气、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处于多头并进状态;(3)最终,物理能源将占居主导地位,主要是核能和太阳能。最佳的核能利用不是核裂变能而是核聚变能,更有可能的是清洁、高效的D-3He受控热核聚变能。21世纪人类将建成月球能源基地,以月球的太阳能发电和D-3He热核聚变发电来满足地球社会的能源需要。这将是新工业化能源科技及其产业化的最理想目标。此外,作为主导燃料的将是氢,它是用太阳能、核能等一次物理能源生产的二次能源。

2050中国的新能源科技战略措施应该是:(1)努力探索能源多元化,开发煤的清洁利用技术和氢气燃料技术,大力提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率;(2)充分认识开发太阳能、核能在提高文明水平实现新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提高太阳能、核能利用技术和利用率,使其逐步成为主导能源,决不可停留在化学能源为主导的水平上;(3)要重视太空能源的开发,要充分认识在月球上建立新能源基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中国21世纪的新能源最高战略目标是建立月球能源基地,2050年前对此要有所策划和动作。

(五)新材料科技发展战略

材料属于劳动对象,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面对的劳动对象或材料是不相同的。新工业化的新材料首先是指原材料,它是比工业化生产更深层次的物质对象。工业化生产的原材料是自然矿藏,它们是大自然在亿万年演化中生成的化学物质资源,是大批量原子和分子的宏观集合物质,工业化生产还不能直接从原子或分子层次上对其微观加工利用。但对新工业化生产而言,原子和分子层次的元素物质成为生产原材料,因而各种废弃物质也都可从原子或分子层次上作为原材料而进入再生产。其次,新工业化生产的新材料还包括各种人工生产的多级新材料,这些新材料不是大自然形成的甚至是大自然永远都不可能形成的新材料,它们经由人工设计而被生产出来。这些新材料种类很多,具有优异或特殊的性能,能够进一步加工制造成功能复杂的生产生活用品。不论是微观层次的元素物质还是人工生产的新材料,都离不开新的工艺和技术,它们都属新材料科技的产物。从新材料科技的发展趋势看,原材料深层化元素化、人工材料多级合成化以及材料使用的循环化是三个主要趋势,它们都体现了材料科技的新水平。

2050中国的新材料科技发展战略应本着以下原则进行:(1)资源深层循环利用,这需要能够研发从原子、分子层次上循环利用资源的新工艺新技术,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满足社会对资源的需要;(2)深层加工合成新材料,尤其要重视大力发展纳米材料科技以拉动整个新材料科技的发展,不断开发生产出性能优异和特殊的多种多样的新材料;(3)对传统材料的再开发,使其在性能上获得重大突破。

(六)生态科技发展战略

生态科技有两大类,一类是具有生态效益的各种科技,另一类是专门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科技。但从根本上讲,生态科技不应是一种被动的专门用于治理各种环境污染的科技,它是一种积极的生产模式,生态效益是其必然的结果。这种生产模式就是新工业化的深层循环式生产体系和循环经济体系,而深层循环式生产中运用的各种科技都是具有生态效益的科技,其顶端表现应是能把一切废弃物质都可作为资源投入再生产的各种科技。当然,专门用于生态建设的科技也是需要的,它们在本质上是促进自然良性变化和积极演化的科技。

2050中国的生态科技发展战略措施是:(1)要努力发展循环生产和循环经济,逐步达到把各种废弃物质都纳入再生产而实现零排放;(2)要大力发展生态建设科技,把自然环境保护和建设好;(3)要积极发展预防、降低和治理污染的科技,在未建立起完整的深层循环生产和循环经济体系之前,对各种污染的积极预防和治理是必不可少的。

(七)太空科技发展战略

在新工业化时代,太空将成为人类展开探索活动乃至生产生活的场所。太空科技的大趋势是:(1)近地空间的开发,各种大动力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与使用;(2)空间站的建立,主要用于太空观测、载人航天研究;(3)深空探测,如火星探测;(4)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月球基地的建设,这将成为继探测之后的一个新动向,人们已开始追问“花那么多钱上月亮干什么?上火星干什么?”这表明人们对太空的研究已转向实用性思考。

2050我国的太空科技发展战略措施是:(1)把太空科技置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把努力建设太空社会作为新工业化进程的突出战略目标,建设最先进的太空开发强国;(2)以太空探测、太空开发为轴心展开太空科技活动,尤其要重视月球科研基地和能源基地的探测与建设,接下来应是火星的探测和科研基地的建设;(3)太空开发应以高度网络化智能化活动为主要方式,即以运用太空机器人、远程遥控活动为主,实现全自动化的自组织、自进化式生产,高网络化智能化机器应在太空开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倡导太空开发中的全球人类共享,反对太空开发中的狭隘民族化和军事化等错误倾向。

四、中国新工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保障和促进新工业化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

(1)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障科技创新驱动发展;(2)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关键科技领域的投入,使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按年增4%的速度逐步提高到4.5%(2035年)、8%(2050年),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科技强国;(3)科技强国要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战略措施,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化,不断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努力培育和扩大人们的知识性消费;(4)大力倡导创造为本价值观,使社会消费形态由生活享乐型转向学习创造型,建设真正的学习创造型社会;(5)把科技发展与中国新工业化进程密切结合起来,不断把科技新成果推向产业化,使科技发展成为新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产业化也会反哺科技发展,新工业化的宏伟目标也会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6)大力推进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

(二)2050中国新工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的步骤

按三个阶段逐步实施中国新工业化科技发展战略。(1)到2020年,重点开拓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关键领域并形成新科技产业群,在重点领域居于世界前列,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2)2021年到2035年,建立起完整的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积极运用新科技改造传统工业,大力推进新科技产业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成为世界科技先进国家。(3)2036年到2050年,建立起高水平的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大力淘汰和改造传统工业、全面推进新工业化、基本实现新工业化和现代化,积极建设创造为本型社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成为世界科技领先强国。

(课题主持人唐洲雁,首席专家韩民青,课题组成员杨金卫、张凤莲、孙晶、范玉波、石晓艳)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