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汪霏霏:特色小镇引导的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2017-11-03 12:43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7年10月30日第50期 阅读量: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目前乃至今后十年间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核心主题与整合架构。这个核心主题是一个火车头,是带动内需的主要动力,是保持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构架。一百多年来中国在不断地进行城镇化,改革开放后以工业为核心的城镇化速度日益加快。其中,第一阶段是以轻工业为核心的城镇化,电器、轻纺、服装、机械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带动了大量农民工进城。第二阶段,我们称之为重化工业带动下的城镇化。这十年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阶段,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张,城镇化率上升,但我们也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一方面,以重工业为基础,大规模城镇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工聚集到城市,但没有转变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子女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资源等,其基本社会保障体制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资源配置不公平、不均衡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由此,我们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一个概念或一件事,也不仅仅是城镇化率这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包括了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纲。纲举目张,行行业业都在这个构架之中。

因为小城镇交通条件和服务配套不完善,目前中国的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都聚集在大中城市,鲜有集中到小城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大城市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日益突出的“大城市病”导致公共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小城镇的生活配套和交通条件日益改善,特别是网络通讯和购物体系的完善使得小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大城市化的生活便利,却无需忍受大城市的弊病。这就为高端人才提供了多元化选择,既可以居住在大城市,也可以生活在宜居小镇。

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新形势下,随着互联网与高铁时代的到来、人口逆城市化流动趋势的出现、大城市的产业及功能外溢、国家政策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等,形成了产业要素聚集的基础和政策支持,小城镇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特色小镇建设受到关注,是因为目前经济发展动力亟待更新,或者说政府、企业均需要一种新形态和新空间来培育、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替代传统的规模化投资、出口拉动。随着服务经济(智慧经济、体验经济)时代的加快来临,创新驱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新动力必须具备不可替代性、较难复制性和更强粘合性等特点。特色小镇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特色小镇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也将成为中国转型时期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全国各地发展特色小镇的实践来看,特色小镇有一部分是经过长时间演变而来,也有一部分是在近几年各种政策下催生而成。特色小镇建设作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新现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正被越来越多的目光所关注。尽管特色小镇带来的商机无限,但各类“小镇计划”来势凶猛,也引发了人们的一些担忧,如房地产企业会否变相低价圈地,不少特色小镇特色不明显,重复建设,产业链不完善,缺乏成熟运营经验等。

特色小镇是一个产业生态、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生活生态、公共生态等全要素立体生态系统和有机生命体系。特色小镇的打造,是以特色化为基础、以生态圈升级为系统性架构构建起来的发展模式。特色小镇有两大发展模式:一种是非建制镇(土地利用和产业聚集的综合体发展结构),基于产业价值、“产业+”价值、社区价值相互结合的纯民营社会资本的开发,追求市场化效应,为商业收益结构。“产业+社区”的居住服务体是基于城市化进行配套的市场化结构,不具备平权结构下社会共享和政府支撑下的社会福利架构。另一种是建制镇(城镇发展结构),由政府财政构建起来的基于平权架构与公平待遇下的服务体系,是行政管理权的服务体系和平权的公共服务体系。“产业+城镇”的生活服务体是平权架构下的城镇发展及公共服务结构,适合普众人群。

什么样的特色小镇才能撑起中国经济转型,进而引领新型城镇化?

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应是产业小镇,特别是高端产业小镇,这类小镇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高端产业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镇共同发展是一个成熟大国的必然选择。这种城镇化与产业的多元结合方式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也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更多个性化选择方案。中国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不能按照城镇体系的分工,只给中心城市做配套,承接中心城市淘汰的落后产能,而是要抢占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只有这样,特色小镇才能真正发挥时代价值。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镇将成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重要空间载体,与大中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关系,其中蕴藏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

产业特色小镇发展有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从产业园区到产业聚集型特色小镇。这种小镇以生产加工型产业为主导,包括工业产业、生产型服务业、工业化服务业、工业化生产产业、高技术产业等。适合的类型是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基础,具有产业要素聚集条件的区域。传统产业集聚园区主要进行生产上的分工协作,开发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由政府征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引入产业,存在规划设计粗放,缺乏系统的功能分区等问题,特别是生活配套和生态空间严重缺乏,只能承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高端产业和吸引高端人才是产业园区发展的极大瓶颈。而特色小镇是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平台,不仅需要具备产业园区的集聚生产功能,而且强调生活空间、生态环境协调一体。既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人居需求,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传统产业园区应该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的机会,对园区产业进行梳理,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清理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重建园区生态和生活配套,实现从传统产业园区向特色小镇的转变。

第二条路径是从重点镇到市场聚集型特色小镇。这种小镇以商贸物流产业为核心,多与加工基地结合,同时延伸发展会展业、电商业等产业,构建市场化聚集的产城人文一体化结构。适合的类型是具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市场聚集雏形等商贸市场发展条件的区域。曾经很多地区将乡镇划分为重点镇和非重点镇,两者的区分在于重点镇位于交通区位较好地块,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非重点镇经济发展条件不太好,位置较偏或受地形限制。重点镇一般承担产业发展的职能,非重点镇定位为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一般不承担产业发展职能。位于优势交通区位和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重点镇应该抓住特色小镇的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成为市场聚集型特色小镇。重点镇的突出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基本上是自发形成家庭作坊式产业集聚或市场集聚。八九十年代风云一时的乡镇企业的产业资源和市场资源都被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吸走。这种重点镇要抓住特色小镇先机,认真打造宜居宜业的就业生活环境,从重点镇发展成为市场聚集型特色小镇,或产业市场双驱动特色小镇。

第三条路径是从非重点镇到旅游消费聚集型特色小镇。这种小镇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构建多样化业态与产品构成的复合发展架构。适合的类型是产业及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旅游资源非常突出,具备全国乃至世界旅游吸引力的小镇。如前所述,非重点镇位置较偏或受地形限制,主要承担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功能,旅游资源突出的非重点镇发展成为旅游消费聚集型特色小镇,是旅游产业主导的多产业混合结构,形成可持续的闭环发展结构、开放式的产业延伸结构。该类型的特色小镇产业培育路径是挖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品、创新特色业态、形成特色小镇品牌、构建小镇生态圈。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不是单纯的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也不是简单的中心镇等城市化载体打造,它需要进行基本内涵、理念、路径上的大胆创新,需要积极培育并形成自己的“特”与“色”。根据当地特色结合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正道,将生产、生活、生态充分融合方为特色小镇的建设之本,那些“花拳绣腿”“东施效颦”之作终将被历史遗忘。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时代特征的优秀特色小镇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作者系山东社科院文化所助理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