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李玲: 詹克斯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思想及其现实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17:11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20年11月16日 第124期 阅读量:

研究目的及意义

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其1986年出版的《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明确宣布“现代建筑已死亡”,自此以后,后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逐渐成为建筑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而詹克斯,作为第一个将后现代主义引入设计领域的建筑师和园林设计师,以反思和批判现代建筑和解构性后现代理论的局限为出发点,推崇大卫·格立芬、小约翰·科布等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观,以其所倡导的生态、有机、过程、多元理念为标准,吸纳并超越现代建筑和解构性后现代建筑美学理论,强调建设性与创新,追求自然美和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从而成为建筑理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先驱之一。

詹克斯的建设性后现代建筑观考虑社会意识和集体参与,强调以社会生态为手段以及人与自然互惠互利社会结构的重要性,从而凸显一种自然生态的建筑审美观。他注重对建筑涉及到的美学和观念性的语言进行双重编码,突出多样性,建立自上而下的参与性系统;注重建筑对人公共意识的缓慢培养,将建筑的意义传达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放到语用学的语境中进行考察;他强调建筑应接近自然、亲近自然,要求建筑去模仿自然事物的形态,使建筑源于自然和文化,最终使建筑的诉求对象转向宇宙发生论。

建筑的形体空间环境赋予城市特定的意义和生活氛围,而当代中国城市化产生了“客体城市”(city of objects),即城市被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甚至是对立的夸张的建筑物体所主宰,是一种“非生态审美观”的体现(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本研究在全面系统研究詹克斯建筑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生态美学的研究成果,将詹克斯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界定为“生态的建筑美学”(主客交融的审美),其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詹克斯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建筑审美活动,从而构建城市肌理,引发生态城市实现的理论机制和现实应用机制”。

本研究旨在突破建筑美学研究的传统范式,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为基础,在美学理论与建筑理论的双向互动中深入探讨詹克斯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及其在建筑美学“生态转向”中的重要地位,全面揭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其建筑美学理论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对詹克斯建筑作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文本解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从“主—客”关系的变化中具体分析和确定詹克斯对后现代生态建筑美学的独创性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力求借助设计生态学原理和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的“参与性审美”,将建筑元素的意义传达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放到城市肌理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增强社会意识和集体参与。

研究内容

首先,用当前中国建筑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出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思想的历史价值,并通过后现代建筑美学思想对这些问题的应对揭示它在城市建设创新中的地位;然后从诠释学的角度,分析詹克斯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思想在建筑语言、城市语言方面的生态审美特征;接着,由以上理论的可能性进一步转为实践操作的可能性,借助设计生态学原理,优化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对“生态文明”的构建问题。最后,探索詹克斯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思想在中国实现的机制问题。这从逻辑上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研究詹克斯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思想在中国“新型城市”建设中可以借鉴的理论问题;另一部分是研究后现代建筑美学思想在中国“新型城市”建设中可以借鉴的实践应用机制问题。

具体从以下五个部分依次展开:

一是历史生成:詹克斯后现代建筑美学思想的出场路径和理论缘起。分析当代建筑美学发展和城市规划出现的问题,揭示詹克斯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应时代而出现的必要性,特别是充分揭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詹克斯建筑美学之内在关联,以詹克斯吸收、利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资源为基础,展开对生态建筑美学问题的思考。

二是理论诠释:詹克斯的建筑语源观、建筑政治观、建筑历史观之内涵。以詹克斯后现代建筑风格(历史主义、新方言、文脉都市主义、隐喻、形而上之后现代空间)为主线,借助复杂性科学之理论,充分诠释詹克斯的建筑美学内涵:通过专业标准与政治标准的双重检验,达到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的两相交融,实现审美要素与伦理要素的二元求证,建立“将所有对象和要素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的建筑美学理论。这种理论本质上以社会生态学为准则,摈弃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最后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

三是实践之维:詹克斯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的实践观。通过对詹克斯与克斯维科一起设计与建造苏格兰私家花园的分析,挖掘其推崇创造、鼓励多元、关爱人类和社会的建设性后现代的生态观;同时与其他后现代建筑师的作品做比较分析,彰显詹克斯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的实践创新地位。

四是反思与批判:对詹克斯建设性后现代生态建筑美学思想的理性审视。本部分将对詹克斯后现代生态建筑美学思想进行全面、辩证的理性审视,特别是分析和确定詹克斯后现代生态建筑美学理论的局限与不足,剖析詹克斯对现代主义霸权风格的断然否定,对后现代生态理念的多元追求,从而导致其理论发展时间维度上的“断裂”;对乌托邦的政治热情,导致其用间接性的符号学实现建筑的革命,从而否认建筑本身的直接革命性等多种理论偏向,剖析其理论局限性的根源并尝试探讨克服其理论局限与不足的具体路径。

五是现实应用价值:詹克斯建设性后现代建筑美学的理论启示与实践应用价值。本部分将通过揭示詹克斯建设性后现代生态建筑美学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分析当代人类建筑美学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以此为基础,结合当代中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问题,试图提出构建中国“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思路。把建设性后现代建筑观的广泛实践视作解决城市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现代建筑危机、环境危机等重要问题提供一个全新视角,从而构建“生态城市”,实现“生态文明”。

学术价值

首先,本研究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詹克斯的具有建设性的后现代建筑美学思想,并为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理论与实践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与实践模式。

其次,本研究有助于促进国际前沿的哲学理论、建筑美学理论与城市规划理论的跨学科联姻,从而使当今时代较前沿的后现代哲学理论、建筑美学理论与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提升城市建设理论的社会科学理论品质。

第三,本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客体之间的对话关系,“一个实有,既作为整体同时又是其它整体的一部分。”(威尔伯,1996)使宇宙中复杂的、动态的有机体成为“相互依赖的经验点滴”(怀特海,1978),从而促进建筑美学和城市肌理的网络构建。

第四,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研究和实践后现代建筑美学的“参与性”审美观,即重视主体的参与性,强调人们的现实心态与建筑的“视界融合”与互动,最终为主体创造更广泛的审美参与空间。

第五,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研究和实践后现代建筑美学的“生态”审美观,即在借鉴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交融美学”(aesthetics of engagement)的基础上,倡导主体与建筑环境之间的连续性与和谐交融,从而改变客体性建筑对生存环境的审美掠夺。

应用价值

尽快提高中国新型城市建设的质量与审美效果是本研究追求的现实目标。

首先,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转型升级阶段,国际前沿的哲学思想与建筑美学理论能够对此提供多方面的启发,本研究有助于我们科学审视当前中国建筑艺术的开发运用现状与不足,促使中国建筑艺术沿着生态化道路不断健康发展。

其次,本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新型城市”环境建设,使建筑和树木、水、石等元素作为一种内嵌的生活空间要素而织进都市肌理,使建筑元素和景观设计共同构织城市生态文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在万物一体化的生态平衡状态中保护生态的整体和谐美。

最后,本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凝聚力的塑造,避免“城市文化身份丧失,人与土地精神联系断裂”,从而建立城市文脉,造就一个相互连接、层次复杂、持续变化的都市情景,推动建筑和城市逐步成为“人类灵魂的栖息地”。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凌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