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谭晓岚:山东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发布时间:2017-09-04 11:08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7年8月30日 第46期 阅读量:

一、山东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从海洋经济领域来看,经济发展依存基础非常不合理

山东是海洋经济大省,海洋经济总产量多年位居沿海省市第二位。但是,在山东省海洋经济产值比重中,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非常高。海洋农业型产业如海洋渔业的产值占了差不多60%以上;在海洋渔业中,养殖和捕捞占了我省海洋渔业经济的80%以上,海洋水产品加工占产值不到20%。这种主要靠直接消耗人力、财力和自然资源为发展依存基础的发展模式,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劳动力红利的消失,产业发展的天花板效应日益明显。排在第一位的广东,资源型经济产业产值比重不到海洋经济总产值的30%,技术型产业如海工装备、新型产业如海洋旅游产业占了50%以上。从两省海洋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在“十二五”初,山东海洋经济总产值为0.71万亿,“十二五”末,总产值增加到1.1万亿,总量增加了55%;而广东在“十二五”初为0.84万亿,“十二五”末增加到1.53万亿,总量增加了82%。与排在第三、第四位的福建、浙江相比,在“十二五”初,福建、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分别为0.351万亿和0.353万亿,分别相当于山东总产值的49.4%和49.7%,“十二五”末,分别为0.749万亿和0.753万亿,分别相当于山东总产值的68.1%和68.5%。以上数据显示,山东与广东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与第三、四位的浙江、福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山东海洋经济第二位的保位压力很大,也再次说明了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依存基础是有问题的。

2.经济发展模式、思路、观念落后

通过对山东、广东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发现,山东经济发展仍然集中在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走的是资源、资本消耗型代工生产工业化发展模式,新产业、技术型产业比重低,处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最低端,企业在产业链中获得市场经济效益低;长三角地区的江浙和珠三角地区的新型产业、技术型产业比重较高,属于技术新经济工业化发展模式,处于经济发展的中端,其产业发展空间大,企业在产业链中获得市场经济效益较高。而长三角地区的上海,通过产业整合和资本金融创新,快速实现了从生产型经济向资本型经济转型,逐渐成为资本产业型经济,处于经济发展的高端,大大增强了该地区企业在产业链中市场经济效益竞争优势和市场风险规避能力。以白电和通信产业为例,在本世纪初(2001-2003),山东的青岛,广东的深圳、惠州、东莞、珠海,四川的绵阳是我国主要的白电和通信设备生产基地,其竞争也处于白热化状态。但当时山东的企业走了规模化扩张发展模式,或者转向投资房地产;江苏和浙江的企业开始进入高新产业如互联网产业,新材料技术开发,新能源技术及其装备开发;广东的企业走了技术纵向推进的发展模式。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山东白电、通信企业的规模扩张道路举步维艰,而江苏、广东的白电、通信企业在各自领域加大了技术推进步伐。到目前为止,广东珠三角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通信设备、白电产业核心技术及其配套设备生产基地,成功地成为了山东地区的通信、白电企业的核心配套设备生产商,山东的白电和通信产业的企业生存脖子给牢牢地抓在广东企业的手里。

3.在区域内部整合上,山东地方区域融合发展水平低,仍然在强调不同区域的分治。目前宁、沪、杭在经济发展布局、资源配置上加快了跨区域融合发展步伐,行政区域概念在逐步淡化。

从国家经济发展大格局来看,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但从目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区域板块分布来看,北部形成了以“津京冀一体化”“雄安新区”的经济集聚发展中心,东部形成了以“长三角”宁沪杭一体化为经济集聚发展中心,南部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为经济集聚发展中心。山东从经济产业、技术、资本、市场规模等诸多领域都无法与这三个经济中心抗衡,山东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巨大风险。

山东地区经济内部融合度不够,竞争力较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差距太大。山东半岛多年前提出半岛城市群的构想至今未能实现。青、威城际高铁开通后,实现1小时经济区的半岛城市组团也只有青岛、烟台、威海、潍坊4市,从经济体量看,其经济产值规模也只有22271.18亿元人民币,而长三角1小时经济区城市组团规模达到15市,产值规模达到102623.53亿元人民币,经济规模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5倍;京津冀1小时经济区城市组团规模达到7市,产值规模达到56325.28亿元人民币,经济规模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2.53倍;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区城市组团规模10市,产值规模达81363亿元,经济规模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3.65倍。

从潜在市场容量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组团潜在消费市场规模(以人口数量为参照)为2782.64万人,长三角1小时经济区城市组团潜在市场规模10372.49万人,潜在消费市场规模是半岛城市群4倍;京津冀1小时经济区城市组团潜在市场规模7645.31万人,潜在消费市场规模是半岛城市群2.75倍;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区城市组团潜在市场规模6470.41万人,潜在消费市场规模是半岛城市群2.33倍。

二、解决思路:

1.山东海洋经济在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发展中,首先要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把握全球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把国家的“一带一路” 战略、海洋强国战略统筹考虑。打破经济发展的行政区域壁垒,全省经济一盘棋,对未来海洋经济重点发展的战略型产业、新兴产业精心布局。对这些产业发展在培育期所需要的技术问题、人才问题、资金问题、市场推广及规范管理问题等制定切实可行解决方案。应重点加强海洋生物产业、海水淡化、滨海旅游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培育发展。

2.加快山东区域内部城际高铁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山东“济青经济带”和“济南、半岛双核心城市群”的发展布局。济南核心城市群以济南为核心,整合泰安、济宁、莱芜、淄博、聊城、德州6市;半岛核心城市群以青岛为核心,整合烟台、威海、潍坊、日照4市。城市群内经济资源配置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实行全面统筹规划,实现半小时核心经济区和1小时“济青经济带”。

3.修建大连—烟台海底隧道高铁。烟台—大连相距109公里,届时烟台到大连不超过半小时,一旦该海底隧道高铁修建成功,山东半岛必然成为东三省进入中国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一个以胶东半岛都市经济区为核心,以济青、沈大沿线为两翼的鲁辽1小时经济区必将成为中国最有潜在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增长极,届时鲁、辽经济区经济规模达到61139.28亿元人民币,人口规模达到7750.38万人口。这一规模赶超了京津冀经济区,大大缩短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差距。

4.修建威海—仁川中韩海底隧道高铁。威海—仁川相距172公里,届时仁川到威海约半小时左右,到韩国全境主要经济区也不会超过1个小时。一旦该海底隧道高铁修建成功,山东半岛必然成为韩国乃至将来日本产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桥头堡。随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推进,鲁、辽、韩经济区经济规模将超过145369.912亿元人民币,人口规模达到12790.38万人口,这一规模远超长三角经济区,再加上东三省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山东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及广阔的纵深腹地,鲁、辽、韩经济区必将成为中国最大、最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

随着山东经济“两核一带”和“两隧工程”经济发展格局的成功实施,一个跨两省两国的一小时集聚融合发展经济区对山东、对我国乃至整个东北亚的经济格局影响将是空前的,山东的“空区”格局和边缘化风险将彻底消失。届时,山东与我国三大经济集聚融合发展中心的竞争格局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从经济规模上看,鲁辽韩(半岛)集聚融合发展经济区是“津京冀”经济区的2.5倍,是“长三角”经济区的1.42倍,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区的1.79倍。从潜在市场需求规模来看,鲁辽韩(半岛)集聚融合发展经济区是“津京冀”经济区的1.7倍,是“长三角”经济区的1.23倍,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区的1.98倍。

(作者系山东社科院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