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唐洲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7-05-18 10:41  作者: admin        来源: 《大众日报》2017年5月17日 阅读量:

去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带来一缕春风。在过去的一年里,总书记的讲话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心田,也让哲学社会科学这块时代的沃土硕果累累。

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去年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把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得这么高、看得这么重,客观地讲,是由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社会生产力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到底来自哪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很多的论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后来又明确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这就说明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时代条件和发展任务,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发挥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视程度曾经也是有所区别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当然更加重视自然科学。比如1956年召开全国知识分子会议时,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要向科学进军、向自然开战,后来又提出要“来一个技术革命”,反映了当时国家亟需通过科学技术革命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历史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不仅要向自然开战,而且要向社会开战,甚至要向人的思想领域开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现代化,包括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都必须要靠哲学社会科学来引领,要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这既是我们党主观认识上的提升,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还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思想和大师的时代。当前,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小康。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全面步入小康,从此衣食无忧,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也是举世无双的事情。在物质生活的矛盾基本解决以后,精神生活的矛盾就更加凸显出来,各种与此相关的社会矛盾也会随之凸显出来。为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社会民生领域,关注思想道德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社会思想的多变、价值观念的多元,怎样发掘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我们的社会治理、人际关系处理、核心价值观塑造、道德观念养成、人的素质提升,等等,都成为更加现实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健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还因为这是展示我国软实力的需要。一个国家伟大不伟大,不仅要看它生产了什么物质、创造了多少财富,还要看它有没有生产出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我们这个民族,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执着前行了五千多年,始终拥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文化,也不乏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往远处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诸子百家留下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尤其是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和世界两千多年。期间多次遭受外敌入侵,但中华文化始终屹立不倒,没有被同化,也没有被中断,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中华民族的韧性是息息相关的。往近处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许多重要思想和国际战略也影响了世界。毛泽东思想对世界影响之大有目共睹,他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至今仍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个判断一直没有过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已经写入联合国文件,与“一带一路”战略一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

如今的中国正在为世界发展提供着“中国方案”,彻底告别过去积贫积弱的历史时代,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扮演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塑造当代中国文化大国、文明大国、文化软实力大国的事业,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助力推进。

用经世胸怀开拓学术荒地,用浩然正气树立道德标杆,用腹中丹青书写传世文章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赶上了这么一个好的时代,赶上了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小康、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就一定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历史的机遇,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的重托。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各种报刊杂志汗牛充栋,阅读方式与以往相比也产生了巨大变化,手机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读书不是为了消遣,也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要利用自己学得的知识形成一定的哲学社会科学观点,为改造社会提供理论,为塑造价值观贡献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读书,一定要读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一定要读各个领域的经典,不断巩固知识基础,提高学术素养,培养科学思维。多读书还要多思考。思考要做到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把书中的道理悟懂悟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层面是把书中的道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想一想我们从事的工作是不是能体现出书中的道理,或者书中的道理对我们的工作有没有启示作用;第三个层面是通过充分思考和深入研究,得出更新的观点或理论去指导实践。如果有了新的观点、新的想法,就应该写下来,著书立言,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社会的方式。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人来到世上,是要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有所追求,做点事情。当然,当官也是做事,但无论是当官还是做事,都只是职业的不同、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想当官,但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官位只有那么多,有人当得上,就有人当不上,不能因为当不上,就提不起精神去做事。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留给后世最重要的财富,应该是用生命和人品写就的道德文章,这其中既包括学术研究的成果,也包括为人处世的风范。我们一定要踏踏实实做事,坦坦荡荡做人,身处斗室之中,心怀天下苍生,用经世胸怀开拓学术荒地,用浩然正气树立道德标杆,用腹中丹青书写传世文章,积平生的努力,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门家、某一个方面的学问家。这不仅是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想和追求,也是应尽的历史责任。

既做一个有“智”的聪明人,又做一个有“志”的老实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着重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既做一个有“智”的聪明人,又做一个有“志”的老实人。

踏踏实实搞研究,认认真真做学问。但凡学术之路,从来不是平坦大道,一旦开始做起来,就要做好坐冷板凳、走慢车道的准备。古人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的就是这种扎扎实实做研究的作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吃的就是做学问、写文章这碗饭,讲究的是“文火慢炖”、厚积薄发,对学问要有敬畏之心,对一个领域的经典之作要精心研读,加上对现实的观察和深入思考,才可能做出一道“有滋有味、回味无穷”的“学术大餐”,为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真知灼见。做学术不能搞“大火爆炒”式的“急就章”,更不能四处拼凑搞“大跃进”,否则会在学术界砸了自己的锅、摔了自己的碗,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对学术要有敬畏之心,不能贪图浮名虚名。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中,引用了荀悦《申鉴》中的一句话:“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做学问也应如此,不要追求那些虚名。我们说“名家”,是指那些在学界治学做人都很有名望的大家,而不是说名字在书中出现的次数多了就会成为的“名家”。此外,要创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光需要大家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还要在本单位、在社会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恪守良好的学术道德,多读多思多写,立功立德立言,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引领改革创新精神,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贡献力量,不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