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林瑜胜:统筹安排促农村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7-01-19 15:47  作者: admin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18日 阅读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16年经济工作时指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贫困人口预计减少1000万以上”。这个成绩说明,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农村扶贫将会迎来打硬战、啃骨头、翻大山的艰巨挑战。因此,需要在统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当前实际困难和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精心谋划精准扶贫工作如何开展,苦练思路、机制、项目、监管、合力、保障“六结合”内功,力推精准扶贫取得更大成效。

思路: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精准扶贫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贫困地区的开发与保护。许多农村贫困地区属于主体功能区格局下的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与生态保护区、原生态文化发源区、战略资源储备区、边疆地区以及革命老区等高度重叠,常规发展路径受到限制,通过单纯的开发式扶贫难度较大,也易造成生态和资源破坏,或者与主体功能区定位冲突。因此,必须实行保护式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向保护要发展。生态保护区可以将生态保护与健康理念相结合,倡导绿色消费,发展养生产业,打好生态健康牌;原生态文化发源区可以发展原生态文化观光、展示和参与式生活体验,推广回归大自然理念;战略资源储备区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资源博物馆,开发国情普及类知识旅游项目;边境地区可以发挥“中介效应”和“示范效应”,做好经贸与人文交流对外开放的大文章;革命老区除了发展红色旅游外,还可以积极发展山区常见经济作物茶叶、油茶籽等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机制:资金与制度相结合

毫无疑问,资金投入对于扶贫开发至关重要。中央党校精准扶贫智库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县委书记认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难点是缺少资金,但确保救命钱用在刀刃上并非易事,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做保障。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保障,扶贫资金在某些欠发达地区的政府、组织和个人看来就是“意外之财”,可以自由支配。扶贫要精准首要的就是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性,确保扶贫款项“姓贫为扶”,不能越出扶贫这个雷池。当然,并不是说买面粉的钱不能用来买米,而是要确保扶贫资金必须用于扶贫这个总目标,用于贫困户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不能借扶贫之名行他用之实。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扶贫资金下达拨付、到账督促、分配使用和审计监督等一系列制度,以保障扶贫资金不受任何人、任何组织觊觎,不受任何不当行为干扰,做到方向正确、使用精准、效果到位。

项目: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利用项目带动实现扶贫收效快、受益面广,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扶贫手段。各地已有的实践表明,扶贫项目选择不能依靠扶贫主体的过往经验判断,也不能照搬其他贫困地区的做法,必须根据农村贫困地区实际,因地、因时、因人、因情而定,特别要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所谓传统,就是指贫困地区居民生存技能的历史传承,而现代则是指对这些历史技能进行适应现代化传播和新的市场需求创新改造的努力。要充分挖掘农村贫困地区手工艺传统的现代价值,利用农村合作组织、农村电商、“互联网+”、“公司+基地+农户”等途径加强农村手工艺品市场拓展,促进农村贫困户增收。例如,竹编、微雕、刻瓷、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技能在现代艺术市场都广受欢迎,非常适合进行附加值提升和产业化改造,应该成为扶贫项目开发的重要选择;农村地方戏、说唱故事、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也比较适合进行现代营销方式包装,可与乡村游、自驾游等旅游产业进行嫁接合作,实现文化扶贫。

:投入与跟踪相结合

精准扶贫取得实际成效重点在抓落实,就是既要重视扶贫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投入,也要重视对所有投入资源的跟踪监管,不能一投了之。重视扶贫物力资源跟踪,就是要建立扶贫物资的筹集、储存、运输、发放和查验等一系列检查监督机制,防止扶贫物资的不当损毁、非法变卖和挪作他用,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的物质基础。重视扶贫财力资源跟踪,就是要建立扶贫资金的全渠道监管机制,加强扶贫资金使用审计和扶贫项目绩效考核,提高扶贫资金“造血”功能,为扶贫开发提供资金保障。重视扶贫人力资源跟踪,就是要建立健全扶贫队伍选拔、任用、考核和奖惩机制,防止扶贫经历成为“度假”经历甚至“镀金”经历,要使扶贫经历成为锻炼、考验干部能力的试金石,吃得了苦、干得了事、扶得了贫、解得了困的扶贫干部才能被重用提拔,绝不能让假扶贫、真取巧者侥幸成功而寒了真心扶贫、踏实干事者的心,夯实精准扶贫事业的干部基础。

合力:外援与内力相结合

精准扶贫必须重视发挥扶贫外力支援和贫困者自身努力的作用。长期贫困、久扶不能脱贫的背后除了地理、疾病、残疾等客观因素外,贫困者自身的因素也不能忽视。虽说“十贫九病”,但贫困者的疾病原因也需要深入考查。如有些地区的贫困者都患有当地常见疾病,就有必要从土壤学、水文学等方面对当地的土壤物质、水源成分进行生物和化学检验,发现有害物质与当地常见疾病之间的关系,以采取相应避险措施;如果不是土壤、水质因素导致,就有必要借助遗传学(如近亲结婚)分析并从当地生活习惯(如饮食偏好)等方面考查疾病的发病原因和致病机理,以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降低疾病发生率。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扶贫措施都离不开贫困者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改变。贫困者脱贫解困的内力对于形成精准扶贫合力是不可或缺的。

保障:健体与益智相结合

农村贫困者大多呈现贫、病、残相互叠加的特征,病和残是致贫主因。不解决病和残,精准扶贫效果难以保障,脱贫成功也容易返贫。要解除病和残的威胁,就要通过持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健康扶贫行动计划,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健康扶贫除了重视常见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还不能忽视预防工作的开展。预防就是要通过科学生活理念塑造、影响和增强农村贫困地区居民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发生,减轻疾病损害,降低医疗费用支出。要在农村贫困地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利用公共财政和彩票公益金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健身设施、健身场馆建设,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农村健身爱好者为基础,加大农村全民健身指导员培养力度,重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升农村学生体育素养,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全民健身水平。对于农村地区身患残疾的贫困者要在加强身体机能康复训练的同时,加强智力提升和大脑潜能开发,提供特定职业技能培训,为其量身打造合适的工作岗位,以就业增强其与残疾作斗争的信心。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