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王双:不断拓展开放发展的新空间
发布时间:2019-12-18 16:30  作者: admin        阅读量:

山东地处黄河入海口,西连沿黄八省、东邻日韩,具备依陆向海、连海向陆的区位优势,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新高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山东在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过程中,应努力将对外开放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不断开拓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畅通世界的海陆统筹经济新枢纽。首先,要坚持海陆统筹发展,发挥以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为核心的现代化半岛港口群的资源优势,全面推动山东半岛联通京津冀与日韩的国际化海陆交通枢纽建设,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其次,要发挥青岛作为山东经济龙头城市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依托青岛港吞吐量优势、中欧中亚班列资源、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建设等,高水平打造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立体化国际贸易物流综合枢纽。再次,要搭建“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合作平台,创新合作交流机制,拓展山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洋经济合作和陆上贸易,构建陆海内外联动、横贯亚欧大陆的国际多式联运贸易大通道,实现双向投资、互利共赢发展。最后,要持续放大青岛作为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抢抓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胶东半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叠加机遇,整合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等多个经济功能区优势,打造面向世界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打造面向东北亚的高端制造业新高地。首先,要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打造高端专业园区,建设对接京津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基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培育“京津科研、山东转化”的合作新模式。发挥山东制造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打造高端制造、研发、设计、营销基地,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量子通讯、智能制造、动漫等优势产业,实现区域高端产业发展的纵向配套和横向分工,加快打造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其次,要依托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发挥山东自贸区和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叠加效应,加深与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化分工合作,积极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密切与日本、韩国在汽车、机械、新材料等制造业领域的分工协作。最后,要加快青烟威自由贸易园区建设,大幅提升高端制造业集聚度,培育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美誉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企业品牌,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形成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发展新高地。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探索开放型大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山东地处黄河入海口,西连沿黄八省、东邻日韩,具备了依陆向海、连海向陆的区位优势。同时,山东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因此,应发挥山东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推动形成黄河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应主动对接西部腹地经济,推进一体化规划,做实产业合作基础,提高合作协作的紧密度,构建富有黄河特色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应依托中日韩关系趋暖、朝鲜半岛形势趋稳的有利形势,把握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胶东半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契机,积极推进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有机结合,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打造连通东西、汇聚南北的开放型高效生态经济新高地。

统筹高端要素与优势资源,有效整合再造经济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首先,要推进都市圈发展,合理整合配置都市经济圈资源,以济南、青岛为核心,高水平打造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胶东半岛经济圈,实现区域内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促进要素有序流动,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经济圈一体化的外溢效应,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1+1>2”的系统效应。其次,要加快培育包括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在内的各类现代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内土地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实现单位空间面积的产出最大化,从而实现集聚效应。再次,要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自由贸易区和青岛上合示范区“三区叠加”效应,坚持制度创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经验,加快构建完善市场经济取向和高水平开放所需要的制度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模式。又次,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创造强大的高端要素集成能力和优势资源整合能力,培育国际化的投资生态和营商环境。最后,要加大在跨地域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协同力度,推动山东中西部协调均衡发展,带动山东打造辐射状、开放型、智能化的综合交通网络,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新空间。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