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李兰永:医养结合产业要在“结合”上做文章
发布时间:2019-01-04 09:34  作者: admin        来源: 《学习时报》2018年12月31日 阅读量:

所谓医养结合产业,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产业运作的方式,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结合起来,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目的是解决我国老年人口健康养老问题。据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在我国老年人口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到2020年,中国将有超过4200万失能老人和超过2900万80岁以上老人,合计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0%。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解决他们的健康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因此,推进医养结合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何推进医养结合产业向纵深发展呢?笔者认为,推进医养结合产业要精准发力,找准产业的突破点,把主要精力用在“结合”上做文章。

创新医养结合的运作模式。在推进医养结合过程中,各地探索出符合地方特色的医养结合运作模式,如有的地方提出“1+5”医养服务新模式,“1”即以养老服务中心等医养结合机构为龙头,“5”即向医疗机构、社区、家庭、乡镇、智慧平台五大领域延伸医养服务。在医养结合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建议各地根据本地养老机构和医疗结构发展特点,继续创新医养结合运作模式。应以中央促进医养结合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将养老产业和医疗产业全面结合起来,或者将养老产业的部分环节和医疗产业的部分环节结合起来。例如,养老产业的床位和医疗机构相结合,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和养老产业相结合等,推进医养结合产业走向成熟。

吸收医养结合的先进国际经验。西方发达国家比我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医养结合经验,我国在推进医养结合产业的过程中要多加借鉴和吸收。如澳大利亚的居住式和居家式照护服务,日本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美国的“综合性老年健康护理计划”和“老年人居家养老”,德国的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和老年护理培训学校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组成的公共养老体系等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基于国外经验,我国应在以下方面重点着力:首先,应建立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家庭和非政府组织等多元的医养结合产业筹资机制,共同支持医养结合产业发展;其次,建立以老年人口健康养老为核心的医养结合法律体系,给医养结合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最后,满足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需求,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老年人口健康养老的支撑体系。

培养医养结合的专门人才。鉴于医养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应整合教育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多方力量,培养有利于医养结合产业成长的专业人才。首先,培养具有老年社会科学和老年医学为背景的医养结合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如今,有的经济发达地区已建立起医养结合的老年人养护中心,但是复合型学科背景的管理人才较少。高等院校应在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下设置医养结合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管理人员。其次,培养具有老年医学背景的全科医生。在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相关制度发展比较成熟,而我国全科医生的数量还较少。按照国家规划,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要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才能符合健康中国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国医科院校加紧全科医生的培养。最后,培养集“医疗、照料、看护、照顾”于一身的专门医护人员。当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大约需要1000万人,但现实中持证上岗的较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建议国家在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继续加大培养力度,或在国家社会工作技能认证中设置医养结合护理专业。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