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唐洲雁:做一个最前沿的思想者
发布时间:2015-09-16 10:45  作者: admin        来源: 《大众日报》)2015/8/7 阅读量:

   

图为唐洲雁参加学术研讨

 

     人物简介:唐洲雁,1962年生,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现任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史党建等方面的研究,主编《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大事记》等书籍10余部,出版《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等著作10余部,在各大报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参与《毛泽东年谱》等书籍的撰写,担任大型电视专题片《新中国》等的撰稿;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政府出版奖等。  

  719日是一个周日,当晚,唐洲雁乘高铁从北京匆匆赶回济南。从中央文献研究室调任山东社科院工作以来,他就开始了这种两地奔波的生活,因为工作实在太忙,常常好几周才能回一次家。时间好像总是不够用,他不敢在京耽搁太久,由山东社科院发起的山东智库联盟刚刚成立,如何加强这一新型智库平台建设并发挥设想中的作用,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打造国内一流新型智库

  打造国内一流新型智库,是唐洲雁到山东社科院任职之后确立的主要目标之一。围绕这一目标,山东智库联盟等平台建设正在扎实推进。

  716,由山东社科院发起的山东智库联盟正式成立。这一联盟将整合全省各类智库资源,围绕山东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联合开展决策咨询研究,重点推出智库精品成果。唐洲雁介绍说:“智库联盟将依托山东社科院创新工程的体制机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设立省社科基金智库专项、开展智库成果评奖、举办泰山智库论坛等,实现全省智库资源的优化组合利用。作为开放性的研究平台,将进一步吸收其他智库机构参与”。

“创新工程”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山东智库联盟背后依托的是山东社科院实施的“创新工程”。

  唐洲雁主导的这项“创新工程”,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初正式启动。这项工程属于整体创新,重点推进科研、人事、经费三方面改革,探索建立准入、退出、报偿、配置、评价和资助等六大创新制度,以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在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目前前来学习考察的兄弟院络绎不绝,华东地区、全国社科院系统的交流大会都要安排在我们这里举行”。

  唐洲雁介绍说,为实施这一工程,院里进行了各方面配套改革,包括建立打卡制度、逐步取消职务和职称“双肩挑”、增设研究机构、改组学术委员会等。“体制机制、管理方式都在变,推进起来压力着实不小”。

  创新工程启动半年已初见成效,《山东融入一路一带战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面面观”》等重大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多家中央媒体整版报道,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唐洲雁举例说,刚刚过去的6月份,仅《光明日报》就发表了该院专家的3篇文章,有的是头条,“这在地方社科院是极为罕见的,说明创新工程已调动起大家的科研积极性。”

十年“冷板凳”的学术储备

  唐洲雁是一位卓有成果的毛泽东研究专家,长期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从事毛泽东著作编辑和研究工作。现在还担任着全国毛泽东哲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在南开大学求学期间,唐洲雁就已显示出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当时,他发表论文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不是《实践论》《矛盾论》,而应是延安整风时期,引发了国内学术界的一场规模不小的学术讨论。“这也是我在大学时代学习、思考结果的一次集中呈现。至今我还坚持自己当初的学术观点”。

  他自称“坐过一段时期的冷板凳”。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央文献研究室,参与编辑《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一坐就是12,整理出版文稿13卷。唐洲雁说,那段时间主要是抄录、编辑毛泽东手稿,工作单调,“下的都是苦工夫”。然而精神上的愉悦却非同寻常。“一册书稿编完之后,党和国家许多重大事件就在脑子里有了大致的印象,那种感觉就像跟着伟人的笔墨,走过了那段历史。这种知识的积累、内心的丰富、成长的快乐,如鱼饮水,非亲历者难以体会。领袖的胸襟、思维方式和华彩文章,都给我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就我个人的学术研究而言,这段经历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

  唐洲雁说,逄先知、龚育之、金冲及、石仲泉等党史研究的专家前辈,耳提面命,给予了我很多指导与帮助,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都对自己影响很深。“这也是我愿意从中央机关交流到地方社科院工作的原因之一”。

提供最前沿的思想成果

  行政事务虽然繁忙,唐洲雁对科研的关注毫不放松。调任山东社科院后,他始终把追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已发表了20多篇理论文章,出版了《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等6本专著,并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发展》,创造了山东社科院的历史。

  每天下班后,只要没有会议,他都要在办公室呆上两三个小时,做自己喜欢的理论研究。在治学方面,他涉猎博,又能返之约,不仅多所创建,而且融会贯通。比如,他长期从事毛泽东著作编辑和研究,但申报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却是邓小平研究,撰写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探讨邓小平理论,并且一举获得了国家图书奖。正因为对毛泽东、邓小平时代都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在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时候,能够较好地把握它的历史渊源和理论脉络,提供最前沿的思想成果。

  唐洲雁自称学术历程有过三次转变。一是从学校纯粹学术研究到党的文献编辑的转变。大学7年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在学术界刚刚崭露头角,没想到工作后当起了“编书匠”,10年几乎没发表文章。“那种转变是痛苦的,也是磨砺的”。为适应这种转变,一个学哲学的人甚至去读了历史学的博士。也许正是这种跨专业的学习,才奠定了他今天史论结合的深厚功底吧。

  二是从党的文献研究到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的转变。1999,随着最后一卷“毛文稿”的编辑出版,唐洲雁有幸参加了中宣部等7部委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新中国》的撰稿,一举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又相继参加了《辉煌六十年》等多部电视片的撰稿,获奖也越来越多。他还参加了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的一些重要理论读物的写作,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他的体会是,写好这些材料,除了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通俗化的语言表达,让老百姓看得懂,才能入脑入心。

  三是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对策研究的转变。唐洲雁认为,地方社科院不仅要发挥理论创新功能,还要充分发挥咨政建言功能,建设省委、省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思想库”“智囊团”。“做好这件工作,仅靠我们山东院的力量还不够,还要整合全省的力量来做,这也是我们成立山东智库联盟的初衷。”

  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一晃而过,话题又回到起点。“下周,我院将倡导并举办首届华东智库论坛;明年,我们还要利用召开全国地方社科院院长会议的机会,倡导成立全国智库论坛”。作为全国文化名家、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他看到的无疑更远,想到的无疑更深……(记者于国鹏)

     (原文载于2015年8月7日《大众日报》)

                                 

                                                           阅读《大众日报》原文请点击此处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