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科学研究
    
张述存:以“五个发展”理念为统领 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发布时间:2015-11-26 09:17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第五期 阅读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勾画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愿景,设计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冲锋号。准确把握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对于保持我国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如期乃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

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全面阐明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内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突出强调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全会自始至终围绕着“发展”这个主题,贯穿着“五个发展”理念这一灵魂和红线。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科学研判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将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这五大发展理念不仅仅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理念,也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基本理念。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全会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会把创新放在“五个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阐明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充分说明了创新对于我国科学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在未来发展中,如果不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同时,创新的概念被赋予了更广泛、更深厚的内涵,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理论、制度、文化等一系列的创新,它是涉及各领域、各层面、各主体的系统性、全局性创新。理论创新是思想、观念、知识体系的创新,它是指导实践发展的先导。制度创新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如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制度创新的基本内涵。科技创新是技术和生产力层面的创新,是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文化创新是核心价值观、民族和时代精神、道德修养、历史传承和传统文化资源等领域的创新。

(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均衡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形成差异发展、结构优化、互动良好的发展格局。

从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走出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我们党关于协调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上升到理念高度,将发挥统领的作用。

另外,和以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不同,协调发展理念是在“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在新常态背景下,如果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迫切需要一个更为系统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应对发展中的问题。

 (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全会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充分说明我国的发展思路正变得更为深远、开阔。从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开始,到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在此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在经历了多年粗放式增长之后,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越来越严峻,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经济发展中“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惟GDP发展观已经被证实行不通,“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观是认识上的巨大进步,只有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才能实现永续发展。这不仅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更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轨迹所证实。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经济基础是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最早出现、最成熟、也最具有操作性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而生态经济概念则涵盖了循环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经济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生态高效产业。绿色发展这一概念则更加宏大、整体,不仅包含了以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基础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还包含了崇尚节俭、减少浪费的全新国民生活方式,以及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视为息息相关的发展综合体的全新战略思维方式,是中国发展在走向新常态之后探索出的一条必由之路。

(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高举“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的旗帜,结合新形势,进一步丰富了开放的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而且还要发展“更高层次”的经济体。

什么是“更高层次”的经济体,所谓“更高层次”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十八大报告中说:“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强调的是积极主动地追求开放质量与开放效益的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强调的是内外开放的协调性。这两次会议均是在强调我们在当前国际规则和国际经济制度保持相对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自我调整寻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十八届五中全会则提出了两大新任务。一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这一转变表明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着眼点不再局限于单纯“卖产品”或者“买资源”,还包含了参与未来世界经济秩序的构建;不仅是做国际规则的接受者,还要做国际规则的制定参与者,主动推动形成有利于己的外部环境。二是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一概念首先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这次全会将与合作伙伴“打造利益共同体”上升为全党意志。利益共同体是指国与国之间经济高度一体化的状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唇齿相依。这表明未来国家将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与合作伙伴的产业对接。

从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顶层设计,再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制度性话语权的目标要求,开放发展的理念与部署,体现着中央对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彰显了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和长远谋划。

(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共享发展,突出的是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强调的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迈向全面小康。共享发展,是我们党一直践行的理念,比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等等,都能体现出这一理念。但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明确体现在党的全会精神,写入党的重要文件,这还是第一次。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发展目标;从“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承诺,到旨在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具体部署,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成为贯穿“十三五”民生工作的一条主线。鲜明的问题导向,细致的制度安排,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追求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是改善民生和增进人民福祉的发展,是造福全体中国人民的发展!

“五个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整体。创新为发展注入活力,协调使发展更具平衡性整体性,绿色为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并使之更具可持续性,开放为发展拓展更广阔空间,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反映了时代的声音、人民的意愿。坚持以“五个发展”理念为统领谋划发展大局,对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坚持五个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断增强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用新的发展理念来规划发展、引领发展、推动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山东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五个发展”理念谋划未来山东发展大局,必须自觉把我省发展摆在全国的“大棋局”当中,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直面挑战、乘势而上。

(一)“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分析

回望“十二五”,我们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增至7800美元左右。农业连续增产,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发展目标即将胜利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展望“十三五”,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形势来看,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公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等等。

具体到山东来讲,当前,我省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今年我省GDP将进入6万亿俱乐部,人均GDP将突破1万美元大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十三连增”已成定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速度加快,现代服务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两区一圈一带”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建设;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价格等领域的改革继续深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建立起推动与世界500强合作的常态机制,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升;民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公共产品供给有效增加,各项民生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综合以上判断,“十三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不断优化结构,增强发展动力,不断开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

(二)“十三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亟待破解的“五大瓶颈”

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存在着五个方面的瓶颈:

1.创新能力不够强

一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需要深入推进。我省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盘活财政存量、深化金融业改革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有很多制度创新走在了全国前面。但也应看到,由于我们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思想解放仍然不够,在很多方面需要大力解放思想,推进制度创新。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目前我省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1.4%;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5人,不足江苏的一半;重要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比例仅为25%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到6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4.1%,列全国第23位;核心竞争力不强,全国注册商标过万件的县有77个,我省没有一个。

三是在文化创新方面,对文化资源的挖掘阐发仍然不够。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尚未根本破题,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偏低,西部地区文化建设滞后,文化领军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意产业发展薄弱,实际消费与消费潜力之间存在约3.7万亿元的缺口。

2.区域、城乡、产业发展不平衡

一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多年来我省采取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从改革开放初的“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到1992年提出的“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度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再到新世纪以来的“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战略。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全省实现“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的全覆盖。但就区域发展而言,仍需进一步处理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以经济区为主体组织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形成经济区内的行政区联动。

二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十二五”期间,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但我省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发达省份,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1.07,低于全国1.22的平均水平和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区间。大量农业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镇人口中的两栖人口高达900多万人。城中村、棚户区大量存在,城镇内部形成新的二元结构。

三是产业发展不协调。尽管“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次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但就全国来看,我省产业结构仍存在明显不足。比如,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比例高,第三产业是短板。2014年,我省第二产业比例为48.44%,不仅高于江苏、浙江、广东,而且高于全国42.86%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例为43.48%,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比如,产业当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2014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31.4%,低于东部沿海省市。我省第二产业中轻重工业比达到32:68,重化工产业占比高。

3.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十二五”以来,我省在环境保护上逐年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省长期以来工业结构偏重,属于能耗大省。每年消耗的煤炭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万元GDP能耗比沿海发达省份高出30-50%,是发达国家的3-6倍。工业能耗占80%以上,工业十大行业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60%左右。2014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全国首位,氨氮排放量居全国第二。

同时,我省正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土污染、废弃物处理等;我省农村环境生态脆弱,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人均水资源、人均耕地等资源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与发达省份相比,环保产业所占比重低,竞争力弱,对产业绿色升级尚未形成有效的拉动力量。

4.融入全球发展能力不足

作为沿海省份,我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对外经济合作的规模迅速扩大,2014年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到账外资、实际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8倍、4倍、30倍、15倍,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与我省经济发展潜力相比,我省的对外开放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对外经济合作尚处于较低层次,具有提升空间。我省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消耗资源多的产品,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出口产品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少,半数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实现的。我省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层次也不够高。大多为贸易、加工贸易、资源开发项目,处于国际产业链条的低端。

二是对外经济合作的载体建设有待提高。特别是我省经济园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特色和优势不够明显,产业关联度较低,配套能力不强。面临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

三是我省企业主体建设有待提升。我省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普遍不足,在遇到发展问题和困难时,习惯于依靠经验、关系来解决,严重缺乏国际化人才,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特别是对核心专利、品牌、工艺的保护滞后。

5.民生方面还有一些短板

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生活方式深刻调整和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带来社会利益格局和组织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多元,民生建设任重道远。

在教育方面,基础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大班额现象比较突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面临较大压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仍存在与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不相适应的问题,高等教育改革亟待推进。

在医疗卫生方面,医疗服务项目、手段、能力等创新不够,基层医疗条件仍然较差,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远不能满足需求。

在就业方面,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既面临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难,也面临一线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短缺的招工难。

在社会保障方面,参保比例、待遇水平、统筹层次有待提高,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不够及时和不顺畅,社保基金长期收支平衡面临很大压力。

在扶贫攻坚方面,全省还有贫困人口394万人、贫困村7005个,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另外,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等问题日益凸显,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三、以“五个发展”理念为统领,建设“五个山东”

面对机遇,只有紧紧抓住而不丧失,才有新发展;面对挑战,只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才有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找到新出路,我们靠什么、凭什么?归结起来,一句话,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着力推进“五个山东建设”,不断推动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活力山东建设

一是推进理论创新。深入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理论、传统文化集成创新理论、区域协同竞争理论、产业环境协同理论的创新与突破,为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是深化制度创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制定和完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将闲置国库资金集中整合,统一运作,实现国库闲置资金的最小化和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要深化金融改革,培育壮大一批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典当行等普惠金融组织。要全面清理、规范各项涉企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清理无对等服务收费,整治多头收费、多环节收费。要深化国企改革,实施分类改革监管,依托资本市场,鼓励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组改造,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组建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三是深化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创新驱动的能力和水平。要实施网络强省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激励基于大数据资源进行的创新创业。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形成一批创新旗舰企业,支持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的对接。要突出创新要素保障,建立健全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机制,探索实施体现智力报偿的财务制度。要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影响的科技创新载体,鼓励企业建设创新平台。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体系,形成有利于激励创新和成果运用的生态环境。

四是深化文化创新,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建设文化强省。一是深入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齐鲁文化经典研究和大众化推广等系列工程,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运行水平,搭建公共文化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全覆盖,打通“最后一公里”。三是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农业、制造业、互联网的融合,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一批文化优势产业集群。

(二)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均衡山东建设

做到区域协调发展,一是要深入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促进山东与周边省市协同发展。二是大力实施“两区一圈一带”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三是从战略上谋划我省区域发展新突破,积极谋划胶济铁路沿线中德自贸区建设,谋划烟台到大连和威海到韩国仁川的跨海通道建设,打造鲁辽韩经济区。

做到城乡协调发展,一是要优化城乡要素配置。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化改革,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建立高效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配套政策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引导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保留村庄整治和特色村庄保护,建设聚落形态多样化、发展路径多元化、乡村环境生态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做到产业协调发展,一是要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优化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二是要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形成功能完善、融合开放、繁荣发达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三是现代农业要提质增效。以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首要任务,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着力加强文化山东建设,完善儒家思想研究“四大工程”体系,打造全国区域文化中心,加强诚信山东建设,打造山东道德文化高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园区,实施“创意山东”计划,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三)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美丽山东建设

一是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进一步优化现有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完善配套,尽快划定农产品主产区、编制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

二是加快推动全面建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要继续发展节能环保、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等绿色产业,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推行绿色消费。要实行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新兴环保产业。要建立省域企业环境信用机制,借助大数据技术,有效倒逼企业重视环境保护。要强化金融支撑,推动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基金尽快完善。

三是实施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要加强处罚力度,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以及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要制订并实施绿色发展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官员离任资源环境审计机制。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加快系统性生态系统修复的步伐。要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营造山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要强化流域、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水系生态系统,保护水系生态安全。要协同改善大气生态系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五是加强重点污染防治。要继续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要严控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四)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海外山东建设

“十三五”时期,我省应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先机,在“陆上山东”“海上山东”之外,再造一个“海外山东”:

一是实施“海外山东”创新工程,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全方位支撑体系。构筑海外资源开发、海外产业优化、海外企业培育、海外并购推广、海外研发、海外园区建设、海外工程转型七位一体的我省“海外山东”的发展框架。

二是围绕“海外山东”建设,完善我省开放新体制。建立健全境外安全风险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主动应对可能发生的境外突发事件。完善省级“走出去”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对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优势产能境外转移、境外研发、境外园区建设等进行扶持。健全法律与信息支持体系,加强对国际法,特别是重点国别地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

三是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度开拓重点市场。充分利用东亚合作快速发展机遇,推动形成鲁日韩生产共同体,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使山东与日韩的产业分工从垂直分工、产业间分工转变为水平分工、产业内分工。进一步深化山东对俄投资合作,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制造业、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抢自贸区红利,打造中澳合作先行区,继续加大山东与澳大利亚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巩固山东对澳合作领头羊的地位。

(五)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幸福山东建设

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幸福山东,关键是要突出问题导向,把各项民生事业落到实处,真正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完善符合省情、体系健全、覆盖全民、均衡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尤其是不断加大对我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工作。

二是打好扶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区分东中西,聚焦山区、滩区、库区实行重点突破,确保提前实现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加大扶贫力度,所有涉农扶持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三是实施“教育兴鲁”战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工程。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实施对中等职业教育和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率先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强特色高中和综合高中建设,完善“3+4”、“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四是实施就业和创业战略。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股权激励制度,吸引科研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

五是增加居民收入。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进而持续实现“三个超过”。

六是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建立完善惠及全省人民群众的养老保险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大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棚户区、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

七是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和规范优秀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加快实施“智慧医疗”,打造综合医疗卫生信息平台。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八是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行大数据、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促进数据驱动的社会决策和治理常态化。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设,建立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全程追溯体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发展绘就了美好的蓝图,我们在这张蓝图上能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这充分考验着各级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必须着力强化各级党组织领导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理论学习能力、谋划发展能力、决策执行能力、拒腐防变能力,为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各级党组织要以极大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厚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