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孙灵燕: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融资渠道选择及效率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17:07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20年11月16日 第124期 阅读量:



本项目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融资渠道选择及效率优化研究》,于2020年3月结项,结项证书号20201528。

研究背景及意义

资金是企业创新的重要资源,资源整合与效率优化则是企业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因此创新中的融资渠道选择及效率优化的作用举足轻重。党中央始终强调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将技术创新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利率市场化条件中融资成本高企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有限的创新融资资源有效地配置和优化,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并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理论上,为企业创新融资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企业需求,强调资源稀缺性,深入剖析创新融资资源有效配置问题,对丰富企业创新理论、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主导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实践上,为有效配置资源推动企业创新驱动提供方法论指导。本研究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企业创新的融资规律,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主要内容及观点

国内企业创新存在融资约束问题,融资资源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通过分析山东省实地调研数据,我们发现:目前山东在融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政策扶持体系逐步完善,科技信贷支持力度日益加大;设立科技专营支行,专项助力科技企业发展;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逐步增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效初显,科技融资困境得以缓解。而存在的问题则体现在:银行与创新企业的合作能力有限及信息不对称,制约着科技金融进一步融合的广度与深度;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财政资金配置效率有待提升,压减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空间;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促进科技金融有效融合的“润滑剂”缺力;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有待拓宽、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制约着科技金融融合的速度、质量与效益;系统性的协同配套体系不健全,致使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基础薄弱。

融资通过资本形成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信息揭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具体而言,创新活动的高投入、高风险特征,凸显融资促进企业创新的资本形成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的重要性。由于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信息多为软信息,因此相比大银行,小银行在信息揭示机制上具有相对优势,更适合科技创新的需要。金融市场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则体现为: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定价人力资本,从而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而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基于宏观和微观层面数据研究的实证结果显示,融资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因具有不同特征,融资需求不尽相同;资源的稀缺性对创新融资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出了效率要求。融资资源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企业创新产生的绩效存在差异,为创新融资渠道选择提供解释。直接融资对中西地区的技术创新具有更为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间接融资对中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具有更加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相对于轻工业来说,间接融资对重工业公司的技术创新更明显;银行发达地区的工业企业比非工业企业的各种专利产出更多;私企即非国有企业对间接融资更加敏感,银行支持力度越大,企业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全部专利产出更多。企业创新的融资资源存在优化效率的最优规模选择问题。借助“门槛回归”模型发现,融资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呈现非线性变化,作用效果先是增加,当总量达到某一极值后,作用效果就会降低。

融资效率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分析2007-2017年的上市公司数据,借助银行竞争度指标说明间接融资的效率,结果表明:银行竞争度越低,创新产出越少,也就是说,间接融资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创新产出增加。分组检验来看,工业企业相比于非工业企业而言,银行越集中,竞争度越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弱,而这种相关性在重工业中表现更显著。就国有企业而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银行的集中度呈显著负向关系,但是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两者并没有显著关系。银行竞争对企业技术创新在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有显著影响,而东部地区并无显著影响。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在深入剖析融资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以及企业创新的融资渠道选择与融资资源效率优化相关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特征、所在行业以及区域差异提出有效配置融资资源推动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融资的支持作用。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高资金需求的特点,使得科技创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从资金和政策两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尤其是增加对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财政在增加科技经费的过程中要合理配置研究与转化的资金投入比例,突出重点,促进科技活动有效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和有效落实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发挥政府财政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完善科技投入机制。首先,银行可在资金和信贷政策上向科技型企业倾斜,比如银行可设立科技贷款专项,在信贷规模和信贷优惠上对科技创新行为加强支持和鼓励。在科技贷款总规模中,应专门设立专项政策性贷款,对于部分关系国计民生或溢出效应较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项目应重点支持。其次,可考虑引导设立资本运营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并鼓励企业采取专利权入股、质押等形式募集发展基金,增加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第三,建议大力发展风险投资,鼓励金融和风险投资机构介入科技创新,使风险投资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注重金融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不同行业和项目对于创新资金的需求不尽相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议合理配置创新金融资源,对于重点行业、企业和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提高创新产出。资金作为企业创新的一种投入要素,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因此,各部门应合理规划金融资源规模,使资金最优化配置,同时发挥金融资金的门槛效应,有效使用资金。地方政府要认清区域发展现状,更好地利用金融体系的推动作用。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应完善资本市场的改革力度,以满足高风险创新活动的需要,而中部地区则要合理地利用银行体系,因地制宜,不断为创新活动服务。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等银行资金供给不足的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创新资金使用效率。针对轻工业缺少抵押物等特点,充分发挥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方式的重要作用。

促进银行间竞争提升企业融资效率。一是增加民营银行的数量。增加民营银行的数量将有更多的银行参与竞争之中,而且民营银行中的管理结构和优势可以促进各大银行优化自身的经营结构,在竞争中走向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征程。然而因为银行业的准入门槛过高,民营银行进入金融市场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应该降低民营银行的准入门槛,以使更多的民营银行加入金融业竞争的行列。二是大力发展中小型银行。中小型银行是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而中小微企业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主力军,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型银行有利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进而使得其有资金进行技术创新。三是加大不同银行之间产品的差异性,使得银行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的关系,更有利于多方面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之间的完全竞争很难达到,但是可以通过推出不同的银行金融产品,使得不同银行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关系,而且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和技术创新需要。四是在全国范围内扩大银行竞争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加大中部地区、工业地区尤其是重工业地区、国有企业密集地的银行竞争力,从而使得银行竞争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凌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