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袁红英: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有秉性与实践方略
发布时间:2021-08-02 14:55  作者: 袁红英        来源: 《大众日报》2021年8月1日 阅读量: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全新概括,是对百年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辟总结。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1956年党章提出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到196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新中国初期的现代化建设布局初具轮廓。改革开放以来,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径日益清晰。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走“新四化”的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基本定型。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多元现代性比较中的自主开创型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彻底解决历史深层次问题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自主开拓型现代化。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1952年底,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完成,消灭了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为我国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强国梦扫除了巨大障碍。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飞跃。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开放性特征的世界型现代化。

一是发展格局具有开放性。中国现代化进程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大国姿态,始终坚持中国立场、中国问题、中国方案,创建了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为世界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多元选择。二是发展贡献具有世界性。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作为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国家,将使全球现代化人口比例从当前的17%提高到37%,世界现代化版图的格局将被深刻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的现代化,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版图的现代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