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林瑜胜 管典安: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水”
发布时间:2018-12-05 11:46  作者: admin        来源: 《大众日报》2018年12月5日 阅读量:

只有源源不断地注入人才、资源、项目、制度等“活水”,乡村振兴才能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实现乡村振兴是我们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加快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持续不断向乡村注入更多“活水”。

注入人才“活水”。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既要做好乡村既有存量人才文章,更要做好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增量人才文章。乡村既有人才是生长于乡村、服务于乡村的本土人才,他们深刻了解乡村的现状、理解乡村的差距,对乡村拥有深厚的感情,对通过乡村振兴实现乡村面貌大改变、农民生活水平大提升有着很高的期待,同时他们也拥有乡村振兴所急需的现实理解力和政策执行力。要加强对乡村既有人才的实用技能和致富能力培训,将其熟悉乡村本土的地域优势转化为发展乡村的能力优势。做好乡村振兴增量人才文章在当前具有更加紧迫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难得的人才供给机遇。

注入资源“活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就是说,与过去城市优先、工业优先的发展政策取向不同,乡村振兴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序列中已经处于优先位置。因此,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产业项目安排等在内的众多发展资源分配,都要向农村倾斜,实行以城哺乡、以工哺农,通过“输血”式的发展政策为农村地区注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夯实农村发展的根基,强化农村“造血”功能,提升农村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力。为乡村注入资源“活水”要突出“新”字,即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坚持新动能优先,防止城镇落后产能和重污染项目借乡村振兴之名实现转移和复活,坚决保护乡村发展的健康肌体不受各种“城市病”的病毒侵害,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从而找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注入项目“活水”。优秀人才和丰富资源的不断涌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保障,但仅有一副“好牌”,还难以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最后成功,还需要有好的项目作为有效抓手,使人才和资源优势充分融合和发酵,生成乡村振兴新的巨大动能。虽然乡村振兴目标重大,意义非凡,但却不能利害不分、一哄而上,必须小处着眼、细处入手,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盲目上马一些见效快但质量低、损害大、后果无法估计的“快餐”项目、“夕阳”项目。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以全面振兴的目标来要求,才能使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为乡村振兴注入的项目必须立足乡村,服务振兴,坚持从资源、区位、历史和现实条件出发,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文则文,宜闲则闲,坚持生态环保、产业高端、消费绿色、发展持久为标准,大力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新型农村发展业态,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

注入制度“活水”。为乡村振兴注入制度“活水”,就是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深入领会党中央提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以乡村振兴为最终目标要求,坚持创新制度供给,打破一切妨碍乡村振兴的制度藩篱和桎梏,用创新的制度吸引和使用人才,用创新的制度激发和调动资源,用创新的制度规划和引领项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项目高效、制度灵活。要重点加强人才、土地、工商、金融、税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确保一切有利于乡村振兴的资源都不会因为不合时宜的制度设计而无法充分施展,确保乡村振兴过程中人心安、事业顺,为乡村振兴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团结、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让所有参与乡村振兴的资源和要素都各得其所,最终迸发和汇聚成实现乡村振兴的巨大洪流。

(作者林瑜胜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当代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管典安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