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彭宗峰: 社区赋权的合作机制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5 11:03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21年2月16日第130期 阅读量:


选题意义与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既给我国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格局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我们深入推进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科学审视并回应社区权力结构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在权力研究从再分配(总量分割)向再生产(质量提升)转变的过程中,社区赋权(community empowerment)作为一种强调权能增长的权力理论,成为社区权力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其旨在通过改变权力认知、增强主体能力、重塑权力关系来提升权力运行效能。当然,在社区赋权实践中,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权力调整的非均衡性,形成了不同的路径和模式。尤其是在我国基层权力结构从单一向多元转型的过程中,社区赋权的不同路径既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也存在彼此挤压或冲突的现象。而在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仅靠单一路径开展社区赋权并不能有效解决社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构一种社区赋权的合作机制。

社区赋权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经从社会学扩展到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衍化出不同的研究路径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1.社区赋权研究的三种典型路径。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赋权,是社区赋权研究的原初路径,强调通过专业知识的帮助来改变无权者的权力认知、社会地位和行动能力,进而改变整个社区权力格局。政治学(行政学)意义上的社区赋权,强调通过政府授权社区来改变权力运行方式。传播学意义上的社区赋权,强调通过社区媒介进行话语建构和传播,以形成社区公共舆论和话语权,进而改变社区权力运行方式。

2.社区赋权的多元要素构成。第一,具有复杂的层次构成,包括为个人、人际、社区、社会网、政治系统等不同层面。第二,具有复杂的向度构成。既有自上而下的社区赋权,也有自下而上的社区赋权。第三,具有复杂的内容构成,包括心理、经济、社会、政治等内容。

3.社区赋权本土化态势凸显,合作问题成为新议题。我国社会工作中当事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环境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社区赋权模式。转型时期的社区发展需要在社区骨干、公民组织与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间建构合作治理关系,发展多元化的社区权力结构,真正形成对社区的有效赋权。

综合已有研究看,社会学路径揭示了社会工作在社区赋权中的作用,政治学路径揭示了体制改革在社区赋权中的作用,传播学路径揭示了媒介与文化在社区赋权中的作用,使我们认识到社区赋权是一个包含专业技术、体制改革与文化建构的复杂权能增长过程。在社区赋权研究趋向本土化、情境化的背景下,建构合作机制以整合多元力量、防范冲突和内耗,已成为进一步深化社区赋权研究的重要议题。虽然社区赋权研究具有多条路径,社区赋权合作问题已凸显为新议题,但是关于如何整合社区赋权多元方式,特别是关于如何建构社区赋权合作机制的问题,已有研究略显不足,仍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

本研究围绕社区赋权的合作机制及其建构路径这个核心议题,从社区赋权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究社区赋权研究路径和实践推进的多样性,进而提出多元社区赋权方式整合与合作机制建构的理论议题与实践路径。

1.社区赋权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社区赋权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从社会学扩展到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形成了包括政府改革的体制性赋权、社区媒介的文化性赋权、社会工作的技术性赋权等研究途径。当前,社区赋权研究也呈现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而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背后则是社区赋权理论内涵与研究方式的深刻变化。通过厘清社区赋权的理论渊源、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可以为社区赋权合作机制的建构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2.社区赋权的实践类型。社区赋权具有不同的实践类型,比如社会工作、政府授权、社区舆论等等。社区赋权的这些实践类型在理念基础、主体条件、资源禀赋、结构流程、运行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存在彼此冲突的现象。通过比较这些社区赋权实践类型的异同,以及分析它们哪些方面可能存在冲突和哪些方面存在整合可能,可以为社区赋权合作机制的建构提供实践参照。

3.社区赋权的构成要素。社区赋权有不同的研究路径和实践类型,各有优点和不足。每一种研究途径和实践类型都突出了不同的要素。体制性赋权突出了权力体制和政府等要素,文化性赋权突出了话语关系和居民等要素,技术性赋权突出了专业知识和社会工作者等要素。通过弄清社区赋权的关键构成要素及其类型划分,可以为从社区权能增长全要素角度探究多元社区赋权方式之间的关系提供必要前提。

4.社区赋权多元要素整合的影响因素。社区赋权包含体制性、关系性、话语性、行为性等要素,这些要素在不同的社区赋权理论路径和实践类型中又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对这些要素及其多元表现形态进行整合必然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社区赋权面临的社会情境、多元社区赋权方式的功能及其整合潜力、社区治理的制度空间、社区赋权资源禀赋的开发与整合等等。通过科学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可以为建构社区赋权的合作机制提供必要的逻辑理路。

5.社区赋权合作机制的构成。社区赋权合作机制是一个机制体系,包含许多次机制。比如,能够保障多元利益相关者就赋权问题开展讨论的协商机制,能够整合多元资源禀赋的资源开发机制,能够及时发现社区赋权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合理处置的引导机制,能够对多元社区赋权方式的整合效果加以评估和改进的反馈机制,等等。通过深入分析社区赋权合作机制的组成部分,可以为提出社区赋权合作机制的建构路径提供必要准备。

6.社区赋权合作机制的建构路径。要素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和构成分析为提出社区赋权合作机制的一般理论类型提供了必要前提。但是社区赋权实践的复杂性,也使得通向社区赋权合作机制一般理论类型的道路呈现多样性。必须根据制约不同实践方式的关键问题找出不同的社区赋权合作机制建构路径。通过对社区赋权合作机制的建构路径作出类型学划分,可以找出社区赋权合作机制建构的具体路径与策略。

本研究认为,社区权力需要依赖不同的层面和要素才能有效运行,进而需要基于不同层面和要素的社区赋权方式;社区赋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体制性赋权、技术性赋权、文化性赋权等不同赋权方式突出了社区赋权网络上的不同节点,要真正实现社区有效赋权必须把这些节点连接起来。

本研究认为,需要从权能增长全要素与全流程角度,探究多元社区赋权方式与实践的整合议题,进而提出社区赋权的合作机制建构问题。即,从权能增长全要素角度划分社区赋权的要素类型;从权能增长全流程角度划分社区赋权合作机制的次级机制;从权能增长网络的角度,建构社区赋权合作机制的一般理论类型,并从权能增长的不均衡结构出发,依据一般理论类型,进而提出社区赋权合作机制建构的具体路径和策略。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开展社区赋权研究,有助于将分散在不同学科的社区赋权要素加以整合。特别是从权力运行和权能增长全要素与全流程角度,重新审视当前社区赋权理论与方法的新变化,进一步从合作机制建构层面深化对社区赋权的研究。

本研究从权能增长角度探讨优化社区治理的能力前提,特别是从权力转移和权能衔接层面探究整合多元社区赋权路径的方式,进而提出社区赋权合作机制的建构路径,可以为完善社区多元主体间的合作治理格局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凌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