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林瑜胜:精准服务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
发布时间:2016-06-21 09:23  作者: admin        来源: 《学习时报》2016年06月16日 阅读量: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已经超过5000万人,他们一边忍受着与子女空间距离分隔所带来的亲情孤独,一边承担着农业生产与照顾孙辈的重任,承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当前,亟需以提高服务精准性为目标,通过划分精神需求类型,从供给侧入手,改变服务资源投入方式,提高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留守老人生活质量,使其与其他群体一起共享小康社会幸福与富足。

现实困境:两个“不对称”

供给内容与获取需求不对称。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为提高农村文化氛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文化建设活动和形式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成效不能估计过高,因为这些精神需求服务的供给内容与农村留守老人的获取需求不相对称。总体而言,农村留守老人存在年龄大、学历低、心理脆弱和社会融入欠缺的群体特征,其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接受意愿较低,对依靠集会或思考等需要耗费体力脑力的文化活动形式兴趣不高。由于所处人生晚年阶段,他们最迫切的精神需求是有关家庭发展和自身命运的认知矫正及心理疏导。因此,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精神需求,应进一步突出活动的针对性。

供给方式与获取能力不对称。现行体制下,农村养老与农村文化建设涉及党委和政府多个部门,各部门的职能特点与工作方向相互交叉又各有侧重,但由于基层对接资源有限,精神需求服务的供给渠道难免重叠,部分供给内容由于诉求重点不同而导致信息传递模糊,直接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与判断,妨碍精神需求满足。此外,由于农村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相对集中(多为村支部所在地),农村留守老人需要出门远行才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这对于身体与精力都处于下降通道的农村留守老人而言勉为其难,间接降低了其接受政府和社会提供的精神需求服务的动力和热情。

解决思路:类型+投入+效率

划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类型。现有有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多用“亲情慰藉”代替精神需求,这一选择窄化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多元性,压缩了精神需求的层次性,使农村留守老人的部分精神需求被挤压至隐性状态。根据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实际调查,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将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依据强弱划分为家庭伦理需求、心理调适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和社会参与需求四种类型。家庭伦理需求包括家庭生活和亲情慰藉需求;心理调适需求包括挫折应对和终极关怀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包括审美欣赏和再教育需求;社会参与需求包括价值肯定和自我归属需求。不同类型的精神需求需要不同的服务资源和服务形式来提供支撑,任何寄希望于程式化和同一性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多元化精神需求都不切实际,必须在提高精神需求服务的精准性上广开思路。

改变精神需求服务资源投入方式。实现政府管理创新。政府应加强有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建立与管理,通过公共政策与项目支持促进农村家庭应对贫困和社会排斥,实现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促进代际情感纽带维系;重视留守老人精神需求,将农村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升级纳入法律指导范围,确保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获得平等对待;根据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不同养老形式,形成高效合理的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和供给机制,使农村留守老人不同类型的精神需求都能获得资源支撑。确立社区建设定位。农村社区建设应当在农村养老服务保障上补足短板,以维护农村留守老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为目标,确立社区作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实施主体。加强服务职能整合。建议国家设立老年保健福利部门,整合文化、民政、人社、宣传、组织、卫计委、老龄委等多部委农村养老服务职能,杜绝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同质化建设和供给路径重叠。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先行先试,对幸福院、卫生室、文化大院、农村书屋等现有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功能整合和设施改造,设立集供餐、医疗、健身、教育、娱乐和心理疏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社会福利馆,承接各类社会支持资源并优化利用,通过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需求“一站式”服务,增强社区社会福利馆的福利粘性,鼓励农村留守老人走出家庭,走进社区,重构生活意义系统。

提高精神需求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更新决策理念。政府制定政策、法律和制度不能将留守老人视作问题对象,而应将其作为服务对象,也不能仅仅关注其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而应高度重视其精神需求,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相关决策的适用性和长远性。优化供给结构。根据农村留守老人不同类型精神需求强度,社区应优先加大家庭伦理需求和心理调适需求服务供给,在尊重留守老人意愿和提高服务资源易获得性基础上,提供文化娱乐和社会参与需求服务,提高服务资源利用效率。升级资源要素。通过社区互助组织重新建构家庭伦理秩序,帮助实现家庭生活正常化,运用新型信息沟通手段和人际交往方式加强代际互动,提供模拟家庭生活情境,增加子代情感反哺,满足留守老人家庭伦理需求;建立普查、立档、干预和跟踪心理健康管理机制,联合家庭和社会支持资源,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提供心理支持,对部分精神性问题进行专业治疗,开展生命价值教育,引导正确面对生老病死,满足留守老人心理调适需求;整合利用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统筹开发符合留守老人理解力和当地文化传统的娱乐形式,推广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理念,满足留守老人文化娱乐需求;创新社区治理形式,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成立社区自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组建能力和兴趣团体参与社区经济发展,满足留守老人社会参与需求。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