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王晓明:抓住“牛鼻子” 进一步深化我院改革事业
发布时间:2017-08-24 09:52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7年8月15日第45期 阅读量:

在习近平同志“5·17”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省委也即将出台实施办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着眼我院实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新型智库建设渐入佳境的实际,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深入研究探讨我院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问题,可谓适逢其时。

当前形势下,我院深化改革应当抓住三个关键节点:

一是进一步谋划明晰发展定位

习近平同志讲话重点强调,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实施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过程中,我院从全院发展的高度设定了高标准的发展目标,但立足实际,作为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研究机构,还应当从各研究所(院)以及各学科层次上就战略定位作出更加具体明晰、具有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的谋划。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避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既要着力构建适应智库型研究需要的学科体系,又要在形成“拳头”学科上下功夫。关注的重点,一是优势学科,即已经在学科发展中确立了“立足点”甚至“制高点”,拥有“发言权”的学科;二是特色学科,即地方拥有独特甚至独有研究资源,并具备了一定研究基础的学科;三是前瞻学科,即从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上有价值、队伍成长上有潜力,未来可期的学科。只有这样,我院事业的发展才有前途、有后劲、可持续。

二是进一步加大力度创造优良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是硬环境,也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我院实施“创新工程”以来做了大量工作,在科研用房调整与条件创设、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以及现代化设备和手段配置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出发,工作还应当做得更细致更全面。如果建设新院区的设想得以实现,则一定会发生质的飞跃,值得为之付出努力。另一方面是软环境,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其核心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创新工程”的实施带来了我院管理机制创新上的一系列重大进展,但从遵循规律的角度,也还有一些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从激励与约束方面说,总体上激励效果有了比较突出的显现,但在重大成果的认定和奖励方式上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在约束上就相对不足,特别表现在人员“能上能下”方面,“能上”如果不能更多地以事业发展为依归,“能下”如果没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必然导致队伍“活力”不能充分展示出来。这里既有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也有机制上创新不够的因素,要紧紧围绕推进发展,以在体制与机制间找到平衡点的思路作好创新的文章。还有特别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研组织方式的创新。打破当前院所机构设置限制,探索关系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难点、热点问题研究的新的组织方式,已经是时候了。

三是进一步采取措施用好人才

一切事业都是人干出来的。有了事业发展的目标,有了条件良好的环境,人就成为能否干成事的决定性因素。其一,要根据事业发展定位引进人才。坚持引有所用、宁缺勿滥,避免人才资源浪费,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效率。其二,要开辟渠道、拓展方式培养人才。探索挖掘人才潜力、扩大人才视野、提升人才能力的新渠道新方式,为人才成长成材创造条件。其三,要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使用人才。处理好“引才”和“引智”的关系,利用好智库联盟以及协作创新、战略合作等平台,创新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努力使外部人才智力为我所用。

(作者为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