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林瑜胜: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
发布时间:2016-06-30 09:49  作者: admin        来源: 《大众日报》2016年6月29日 阅读量:

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都不利于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共识。过于乐观,会形成懈怠情绪,干事创业的紧迫感和动力不足,造成“差不多”思想盛行;过于悲观,会产生畏难情绪,加快发展的自信心和魄力不够,导致“等等看”风气流行。

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届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17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进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中国巨大的人口体量、脆弱的经济基础和较短的发展历程而言,这样的成就用奇迹形容亦不为过。距离这一目标实现还有4年多时间,实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当前,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外,我们还有必要在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识的前提下,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

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共识。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生活向往,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共识理应顺理成章。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全社会对中国发展阶段和现状的理解存在偏差。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让有些人以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定得过低,甚至认为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由此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屑一顾。农村贫困地区的落后状况和仍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的事实,加上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发展问题增多,目标实现时间所剩无几,同样让有些人认为部分小康犹可期,全面小康不可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信心不足。乐观派和悲观派的观点都不利于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共识,造成人心涣散,斗志低迷,妨碍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乐观派会生成懈怠意识,干事创业的紧迫感和动力不足,造成“差不多”思想盛行;悲观派会产生畏难情绪,加快发展的自信心和魄力不够,导致“等等看”风气流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任务重,时间紧,但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有开拓性的治国理政思路,有完善的目标行动机制,有稳定的发展环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

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动员。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共识之后,还需要从人力、资源和制度等层面开展社会动员,在全社会形成努力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行动。要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人才有充分的用武之地,让资源有高效的利用空间,让法律更有威严,让制度更有保障,以全社会的公平正义保证每个中国人通过自身努力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也就是说,部分群体小康,部分地区小康,部分民族小康,都不是全面小康。每个中国人的养老、医疗、卫生、教育、就业、居住、环境等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实现,都要依靠充分的社会动员和共同行动,依靠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依靠法律政策制度的相互协同,依靠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全社会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共同行动,才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使社会动员形成合力,使共同行动更有力量,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动的不竭动力源泉、团结奋斗征程上永远飘扬的旗帜、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时的战斗号角。

塑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公正评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也将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一伟大壮举,事关党的执政声誉,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都休戚相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后,中国一定不会沾沾自喜,更不会居功自傲,因为中国还有更宏伟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去实现。可以预计,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引起全世界瞩目,赞许之声和钦佩之情会随之而来,但不能期望出现一边倒的喝彩和叫好,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的质疑甚至挖苦声在舆论场从未缺席。这是由人的不同心态和对价值观的不同认识决定了的。所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对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增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也要对大国治国理政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代表某些地区某些群体的发展程度不会出现反复甚至退步,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固然有“人心齐,泰山移”的古语,但也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警示。因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既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巨大成就的质疑和诋毁进行坚决批驳,也要正确引导群众形成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合理预期,防止因出现不必要心理落差而导致对全面小康社会成就评价的降低。意识形态部门要做好充分的舆情监测和舆论准备,着力塑造和推动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就的公正评价,为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享格局。“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并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成就越高,就越需要践行共享理念,因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全体人民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目标,也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是所有中国人的小康,不能落下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不允许出现利益集团,不能有行业、阶层、群体利益分割思维,更不能以改革之名行为特定群体输送利益之实。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凝结了全体人民辛勤劳动的汗水与心血,全体人民有权平等享有全面小康带来的养老、医疗、教育、就业、居住及环境等方面的所有优质发展成果。任何为个人一己私利着想、为特定群体利益谋划,阻碍改革、开放、共建、共享的政策、制度和舆论都应该坚决摈弃。在全面小康社会下,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保障下,通过自己的才干和智慧,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前景和未来紧密相连,深层融合,把握人生成功和出彩的机会,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瑜胜)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