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王志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发布时间:2017-12-18 14:38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7年12月15日 第53期 阅读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

一、充分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念、论断、思路和创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切实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双效统一;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强调文化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和科学把握。党的十九大在继承我党以往文化建设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进步,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继续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体系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的丰富实践和艰辛的理论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对文化建设理论进一步创新升华,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判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方针原则、任务路径、方式举措已经有了准确的把握,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了精准导航驶向彼岸的阶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强调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现文化服务人民、文化讴歌人民、文化扎根人民、文化依靠人民。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人民的文化需求。对于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凝结的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我们都应始终坚持和弘扬。四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必须以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新文化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文化生产关系,释放文化发展活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三、全面贯彻党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面部署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提是增强文化自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始终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法宝,也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一是深入实施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打造一批高端特色新型智库,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二是大力推动思想阵地建设工程,不断壮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引领掌控新媒体发展。三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立场坚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弘扬中国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不断奋斗前行的伟大动力,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围绕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已经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如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国好人评选”、志愿服务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等行业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内容的“四德工程”,以及推动良好家风家教、校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传承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社会效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无论是发展传播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等思想精神内容,还是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最终都是要通过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壮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来实现。发展文化事业,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成覆盖城乡、发展均衡、供给丰富、服务高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民文化小康。壮大文化产业,要以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为着力点,着力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贸易,建设高水平的对外文化传播体系,推动更多包含中华思想、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构筑好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新时代已经来临,新使命已经明确,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更加豪迈的情怀,以更加矫健的步履,踏上新的征程,铸造新的辉煌。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衷,继续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继续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奋力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壮丽篇章。

(作者为山东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