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范玉波 张卫国:创新驱动山东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7-04-27 09:44  作者: admin        来源: 《大众日报》2017年4月26日 阅读量:

创新驱动山东产业转型升级

□ 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战略也是山东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驱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与全国特别是发达省份比较,山东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原材料的重化产业比重偏高的问题十分突出。现阶段,仍然存在产业竞争力不足、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今后一段时间,是山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山东推出“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精准施策安排,分门别类制订了22个重点行业的转型升级方案,已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以来,山东紧密结合省情实际,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相继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改革、财税政策支持等方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创新推进产业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在《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文件中得到充分体现;以创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为目标,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省内营商环境松绑;结合《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大力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诚信鲁商;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倡导弘扬永不满足、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实现完美的企业家精神;依托“千人计划”与“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打造一批产业拔尖领军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队伍。

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山东作出了“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的精准施策安排,分门别类制订了22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方案。这些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保持较好增长势头,竞争力强的产业开始涌现。新兴产业中的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规模快速膨胀,济南都市圈数控机床、青岛轨道车辆和机器人、潍坊内燃机等7个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功能陶瓷、高性能纤维等新材料优势凸显,云计算、大数据加快布局。18个传统产业加速转型,中高端产品比重明显提高,涌现出本色环保型造纸、智能节能型家电、定制高端服装等一批引领消费的新产品。开展23个服务业转型升级中期评估,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启动新一轮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而在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6大领域,低效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高端装备产业为支撑、以原材料深加工产业为保障、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全省轻工、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电子信息6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万亿元,其中轻工、化工、机械(含汽车)3个行业突破2万亿元。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核电风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大功率发动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明显。2016年末,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3%。全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79家,省级技术中心达到152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8%,工业技改投资1.5万亿元,总量全国第一。通过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实力显著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省情实际出发,山东创新发展的方向,应重点推进制造业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山东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已有实践启示我们,必须从省情出发,制订科学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传统的山东产业发展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特征,形成了特有的“群象经济”特点,并且所有制结构不平衡,国有经济比重偏大,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这就需要在推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突出制度创新安排的顶层设计。山东工业结构偏重、高耗能和空间布局扁平化等发展特点突出,决定了创新发展的方向必须契合这一特点,重点推进制造业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加快形成东、中、西部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产业在不同区域间梯次分布,功能区划分进一步明晰,有效拓展发展空间。山东经济体量大,产业基础比较雄厚,资源比较丰富,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但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核心竞争力仍显不足,需要通过创新驱动行业发展重点,找准产业升级的耦合点,突破发展瓶颈,优化产业结构与链条,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彰显自身发展优势,最终推动山东经济继续“走在前列”。

党的十八以来各项重大改革的有序推进,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为山东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山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创空间拓展、中国制造2025、服务业重点扶优、农业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革新措施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的窗口期。另外,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区域产业发展的时空大大被压缩,各种生产要素更易在区域间流动,需要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等区域优势,聚集更多的人才和高端产业。同时,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也不能一味求快,否则可能会落入所谓的产业发展“高端陷阱”。产业发展是个慢变量,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永恒的发展过程。我们既要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又不能强求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有赖于与之匹配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山东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和山东产业由大变强,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及早建构起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是基于开放的体系。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要求,作为当今中国工业大省的山东,必须要有产业发展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生物化等的历史责任担当。要通过双向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机融接全球产业价值链,真正迈上中高端水平。不仅要加强与国内兄弟省份的多方面合作,借助京津、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借鉴其先进做法,更要具有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山东与沿线国家与地区间国际产能合作,拓展传统产业升级空间。

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需要与之匹配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要继续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与“负面清单”制度,并最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要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下决心清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打造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山东范式。

(执笔范玉波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执笔张卫国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