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杨素雯:健康扶贫体现精准之意
发布时间:2016-08-15 08:52  作者: admin        来源: 《大众日报》2016年8月3日 阅读量: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规模超过5000万,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构建多重干预机制,以避免因老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我国贫困人口难以脱贫的一大重要原因。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2016年6月,国家卫计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对健康扶贫在整个扶贫攻坚工程中的地位,给予了充分重视。同时,针对健康因素进行专项扶贫,也体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题中之义。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我国仍处于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入城市,这就更加重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目前,农村留守老人已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特殊群体,规模超过5000万。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下降、慢性病患病率升高,使其健康风险增大,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更高,这不仅加重了农村家庭的负担,甚至可能因老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并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慢性病患病率高、心理压力大、社会交往有限等指标上。部分农村留守老人还受两种以上慢性病的困扰(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肠胃肝胆疾病等),加上收入水平的低下和社会保障的缺乏,使得他们的疾病经济负担比较重。此外,因子女外出所获得的家庭照料资源减少,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不高,农村留守老人的总体生活质量也不尽如意,特别是女性、高龄和低收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健康状况更令人堪忧。

推进健康扶贫工程,需要我们从宏观层面着手,构建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干预机制,通过社会制度的完善、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资源整合等,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需求。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维护广大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使其老有所养,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政府应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健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政府还可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设立专门的生活照料基金,用于帮助生活中有困难的农村留守老人。

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为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医疗需求,政府应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机构建设,积极改善老年医疗设施和健康环境,改变重城市、轻农村以及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二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扩大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提高老年人对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度,不仅包括专业的医疗服务,还应积极推进预防保健工作,如建立留守老人动态档案、定期提供健康检查等专门的健康项目,切实减轻农村贫困、困难留守老人的医疗费用负担;三是大力开发老年卫生领域的人力资源,改善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建立农村医务人员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使农村留守老人能在当地享受到及时的、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构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政府应组织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或义工,成立服务队,定期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组织身体状况较好的留守老人组织老年人互助组,开展以老助老的互助活动。根据农村留守老人的不同需求,政府应开展一批制度化、常态化的关爱活动,如农忙时节的生产帮助、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知识普及、送医送药下乡等,解决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减轻农村留守老人的生产和生活压力,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达到“关爱工作有网络、关爱活动有载体、关爱帮扶有对象、关爱宣传有氛围”的“四有”目标。

农村社区作为留守老人主要的生活环境,能够发挥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干预的支持作用,对解决留守老人健康问题十分关键。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的力度。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农村老人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受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滞后,以及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健康意识普遍较差,且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狭窄。因此社区应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力度,重点放在常见慢性老年疾病的预防、合理用药、健康饮食等方面,并提倡老年人定期健康体检,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状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切合农村老人实际的宣传教育活动,如采用喇叭广播、文艺演出、专家下乡讲座等形式,帮助留守老人养成良好的生活或行为习惯,积极进行锻炼,坚持“防病胜于治病”,提升农村老年人口的自我健康预防能力。只有帮助留守老人树立起正确的健康意识,认识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性,才能对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意识规避。

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家庭子女的外出,农村留守老人往往要承担过重的生产或家务劳动负担,闲暇时间少,活动单一,心理压力较大。社区可通过建立留守老人服务站以及各类基础文化设施,如农村留守老人休闲健康场所、文化活动室、老年棋牌娱乐场所等来丰富老年人口的闲暇生活;鼓励留守老人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和体育锻炼,组建自娱自乐的民间老年人口文艺组织,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与外界交流、丰富闲暇生活的平台,建立留守老人的社区归属感,并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积极营造社区尊老爱老敬老的氛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但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孝道文化的国家,社区应通过相应的宣传,大力弘扬孝亲文化,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维护老年人权益,消除对留守老人的歧视。在家庭内部,外出子女应尽可能地为留守父母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保障留守老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就医需求,减轻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同时提高留守老人抵抗疾病风险的经济支付能力;外出子女通过增加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次数,及时为老年人排忧解难,给予老人必要的情感支持;包括未外出子女在内的其他家庭成员,应当尽力多陪伴、关心和扶助留守老人,尽力弥补外出务工子女缺位的扶助和照料等功能。此外,农村社会也是熟人社会,一直有着守望相助的传统,社区还应该发挥好邻里互助共济的作用,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一个尊老爱老的生活环境,为生活困难的留守老人或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留守老人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总之,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干预机制的构建,需要形成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的合力,多策并举,才能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变“因病致贫、因病反贫”的困境,为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