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涂可国:学思并重的为学之道
发布时间:2017-05-16 15:21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7年5月15日第39期 阅读量:

编者按:今年5月17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一年来,“5·17”讲话犹如强劲东风,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为深入学习贯彻“5·17”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创新工程"和"高端智库"建设水平,山东社会科学院于4月25日至27日举办了“科研人员学习‘5·17’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全院144名科研人员参加了培训。25日下午举行开班仪式,院党委书记唐洲雁动员讲话并作辅导报告,院党委副书记王兴国主持。26日上午,副院长杨金卫作专题讲座。26日下午,全体培训人员进行分组学习讨论。27日上午举行结业仪式,院党委副书记王兴国作总结讲话,副院长张少红主持。在结业仪式上,6位科研人员作交流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5·17”讲话的体会。编辑部特开辟专版集中刊发培训班部分发言摘要,以进一步促进学习研讨成果向科研工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丰富、观点深邃,是指导我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思想指南,同时还是一篇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报告。下面我选择一个角度探讨学思并重的为学之道。

一、学思并重是普遍的为学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思并重、必本于思不仅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精神实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遵循的为学之道。

二、为何要做到学思并重

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是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个人能力的重要基础,是修己、成己的重要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因如此,孔子才主张学思结合,一方面力倡志学、多闻、每事问,另一方面则强调要多思,进而提出了“九思”。正是认识到“学”的重要性,故荀子总是劝人为学。他如此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知识即美德”,英国哲学家费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儒家尚知重学思想内容丰富,其劝学态度和方法既实在又实用,是我国形成尚学、重教传统的重要文化原因。大力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有助于培养人的好学品性,有助于改变当前一部分人的厌学态度和读书无用观念,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学思的内容形式应丰富多样

孔子主张人要多闻多见,同时他强调既要做到“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又要善于掌握“闻一以知十”“下学而上达”等为学之道。《中庸》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大学》提出修身、正心、诚意必须做到致知格物。

我认为,要真正做到学思并重,就应在全院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传播渠道、收集方式和贮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海量的网络信息基本可以满足人们迅速掌握信息的需要,导致碎片化阅读的社会需求不断加大。随着数字化阅读深入人心,随时随地的“快速阅读”必然成为阅读的常态。信息化时代,如何引导全院科研人员精准阅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我院应制定“全民阅读”计划,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普遍开展读书节、读书会、读书季等活动,同时鼓励大家开展在线阅读、纸质图书阅读、报刊阅读等,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通过读书角、读书屋、学习沙龙等形式深层谋划和布局“阅读”空间,形成“人人爱读书、家家飘书香”的风尚。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