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儒家哲学文库》简介
发布时间:2016-03-17 15:55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6年3月15日第11期 阅读量:

《儒家哲学文库》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在儒学研究领域推出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是院重点学科“儒家哲学研究”成员精心构建的系列出版物。由院“儒家哲学研究”重点学科带头人涂可国研究员担任主编,齐鲁书社出版,现已出版四本专著,分别是涂可国的《儒学与人的发展》(2011年版,54万字),李军、曹学明的《中国现代哲学新论》(2007年版,38万字),路德斌的《荀子与儒家哲学》(2010年版,18万字),刘云超的《天人之际与<易学>诠释》(2015年版,26万字)。

本文库由涂可国撰写长篇序言《重建儒家哲学》,序言由儒家哲学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重建儒家哲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重建儒家哲学的基本方略三大部分组成。在序言中涂可国研究员指出,儒家哲学是一个包括儒家自然哲学、历史哲学、道德哲学、人类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管理哲学、宗教哲学、教育哲学等的有机体系,它具有社会性、人文性、伦理性和直观性等主要特征。他强调,重建儒家哲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助于丰富与完善中国哲学体系,为整个中国哲学重建提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有助于挖掘儒家哲学的丰富资源;三是为当代人提供人生智慧、道德规范、行为指导和精神动力。他认为,为了更好地重建儒家哲学体系,就应深入挖掘儒家文献与儒家思想中的哲学内涵,不断丰富儒家哲学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从不同理论层面、采用不同的理论范式加强儒家哲学研究。

涂可国的《儒学与人的发展》一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学对人发展的影响”的最终成果,旨在从人的发展角度关照和透视儒学的结构、特点和价值,以建构较为系统的儒学人学。涂可国研究员长期以来致力于儒学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四方面:一是儒家哲学,特别是儒家道德哲学;二是儒家人学思想,包括儒学人学和儒家人生哲学;三是儒家文化,重点是儒家思想文化;四是社会儒学,在国内最早于2008年提出了“社会儒学”范畴。《儒学与人的发展》共分上篇——儒家基本思想与人的发展、下篇——儒学主要特质与人的发展两部分。上篇由五章构成,分别是:第一章儒家人学思想与人的发展、第二章儒家道德思想与人的道德发展、第三章儒家德治思想与社会主体道德素质提高、第四章儒家社会中和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第五章儒学传统与人的社会理想建构;下篇同样由五章构成,分别是:第一章儒学的人情性与人际关系的优化、第二章儒学的二重性与人的发展、第三章儒学的实用性与实用理性的发展、第四章儒家文化的层次性与人的文化重建、第五章儒家文化的主位性与民族精神建构。

李军、曹学明的《中国现代哲学新论》依据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变化从宏观的角度对其加以流派的区分,目的就是使读者在接触中国现代哲学思想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概括性的印象。本书除主体部分外,还有导言和附录。全书一共八章,分别是:第一章绪论,包括第一节中国现代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节中国现代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第二章自由主义西化派,包括第一节陈独秀的文化哲学、第二节李大钊的哲学思想、第三节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第三章传统保守派的哲学思想,包括第一节康有为与孔教会的保守主义思想、第二节梁启超的文化保守主义观念;第四章东方文化派的文化保守主义哲学,包括第一节东方文化派的思想倾向、第二节梁漱溟的哲学思想、第三节张君劢的哲学思想与科玄论战;第五章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包括第一节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形成、第二节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第三节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第四节张东荪的哲学思想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第五节金岳霖的哲学思想、第六节贺麟新心学的哲学思想;第六章国民党保守主义哲学,包括第一节戴季陶的民生主义哲学思想、第二节陈立夫的唯生主义哲学;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包括第一节瞿秋白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传播,第二节李达、艾思奇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第三节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第八章结语,包括第一节价值与工具、第二节保守与激进。

路德斌的《荀子与儒家哲学》意在为荀学求一善解,跳出“以孟解荀”的窠臼,让荀子是其所是,按照他自己的思路去思考他自己的问题。全书一共有五章构成,第一章道统与操术:荀学之为儒学与荀学之为荀学,主要内容有儒家道统与荀学的历史命运、儒学的困境与荀子哲学精神之形成、经验主义之形态——一个新的哲学典范、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语境下的话语方式及其不同意义;第二章荀学之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有三才之道:天生人成和治辨之道——礼义之统;第三章人性论(上):荀子人性论之形上学义蕴,主要内容有误解之缘起——“性”概念的歧义性,荀、孟之比较:性、伪之分与性、命之分,什么是真正的性恶论,荀、孟之冲突:原因究竟何在和结语——五点结论;第四章 人性论(下):荀子性恶论之本义,主要内容有 “性恶”原义,为圣之方——化性起伪,性善、性恶与治道之基础;第五章人、社会及其伦理,主要内容有人及其存在规律——人伦之道、儒家义利观之两种形态——孟子“寡欲”说与荀子“养欲”说和礼法之用与和谐社会。

刘云超的《天人之际与<易学>诠释》从本体论、性命论、工夫论等角度系统分析了王申子《大易缉说》一书所体现的《易》学哲学,梳理了王申子的《易》学思想在《易》学发展史上的传承脉络,并从现代诠释学的视角探讨了王氏的《易》学诠释及其意义。山东大学资深教授刘大均先生为该书撰写了序言,全书由引论、六章和结语组成,其中引论包括王申子《易》学概述、明清《易》学对王申子的关注和当代王申子研究综述,主体部分分别是:第一章社会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第二章王申子《易》学史观,包括《周易》经传成书年代及作者考论、王申子论《易》学源流、王申子论易道精蕴、王申子论读《易》之法、王申子论经传大义和王申子论诸家易说;第三章王申子《易》学本体论,包括先秦至魏晋的本体论、理学的本体论批判与本体论复归、王申子融通诸家的《易》学本体论;第四章王申子《易》学性命论,包括性论、命论;第五章王申子《易》学工夫论,包括存理去欲、觉即是复、诚敬、圣人之境;第六章王申子《易》学诠释学,包括经典诠释学的两种路向、易简自然的诠释理念、以传解经、象数义理融通和王申子《易》学诠释学的当代价值。

(山东社科院文化所供稿)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