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
    
刘云超: 儒家生命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17:28  作者: admin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20年12月16日 第126期 阅读量:

研究目的

生命哲学并不仅仅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以柏格森为代表的思想流派所独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都蕴含生命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自先秦以来就逐渐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生命哲学传统,可以说生命哲学构成了儒家哲学的核心和灵魂之一。本研究认为在儒家思想中,“生”主要有创生、重生和化生三种意义,“命”主要有天命、顺命和立命三种意义。综合来说,生命哲学具有三大本质特征——“创生”“多元”和“审美”,此三个特征为中西生命哲学所共有。儒家生命哲学的特点在于三者圆融无间,命与仁不分,美与善不分。所以儒家生命哲学独特的时代意义在于,由情感入德性,由美育达善境,或者可以在理性至上的社会发展模式之外,做一些有益尝试与弥补。

本研究还试图做到一个全面、两个深入和三个纠偏:对儒家生命哲学做全面系统梳理和阐发;从存在论、诠释学角度深入探讨儒家生命哲学对本体和现实的贯通性特征,从情感、经验角度深入探讨儒家生命哲学对人生、实践、生活的关注;纠正对儒家生命哲学要么捧杀要么棒杀的不合理态度,纠正对儒家生命哲学的种种误读(如儒学究其本质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等),纠正认为儒家生命哲学存在许多矛盾的误解(既重生又轻生等)。

研究内容和总体框架

本研究成果由七大部分组成。

1.儒家生命哲学的基本内涵。首先,就“生”“命”“生命”“命运”以及儒家关于生命本质、生命情调、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生命境界等范畴进行文献学研究和思想分梳。其次,厘清儒家生命观与天人观、生死观、群己观和身心观之间的关系,分析历代儒家对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等概念的认知。再次,重点围绕身心关系问题,研究儒家生命哲学有关生命的存在与超越、有限与无限思想(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和心灵境界理念。

2.儒家生命哲学的历史呈现。从纵向角度梳理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儒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现代新儒学所呈现出来的儒家生命哲学思想,包括《周易》经传与出土简帛文献的生命学说,重点探究较为丰富的先秦孔孟荀和现代新儒家的生命哲学思想,阐明各派生命哲学之互补性、同异性。同时以李泽厚实用理性、历史本体论,蒙培元的情感理性,黄玉顺的生活儒学,李明辉的儒学诠释学,罗光基于神学立场的儒家生命哲学等作为基本研究范本,梳理和总结儒家生命哲学的当代发展形态。借此全面概括与总结儒家生命哲学的历史发展,讨论诸种儒家生命哲学学说的价值与缺失,厘清儒家生命哲学的逻辑发展进程。

3.儒家生命哲学的主要内容。立足于横向角度,全面把握和揭示儒家生命思想的丰富内容。探讨儒家阐发的“生生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等生命本体论(生命本源论),以及“天命之谓性”“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等生命本质论问题;探讨儒家倡导的“人最为天下贵”“舍生取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养物而不伤”“不夭其生”等生命价值论,“乐天知命”“穷理尽性至命”“知几其神”“知行合一”等生命修养论(工夫论);探讨儒家提倡的“孔颜乐处”“民胞物与”“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等生命境界论,以及“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大程好观鸡雏”“无以心毁身”“谨养其和”等生命教育论。

4.儒家生命哲学的重要特质。论述儒家生命哲学所具有的层次性、宗教性、伦理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五大本质特征。多维解读儒家有关由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等不同生命形态相互关联所呈现出来的层次性特征,以及儒家提出的“敬畏生命”等宗教性特质;要阐述儒家生命哲学所展现的“仁民爱物”“舍生取义”等伦理性和“知命”“厚生”“重生”“创生”等人文性特质。阐发儒家“和生”“万物一体”的审美特点。指明代表儒家生命哲学方向和本质的三个核心范畴是敬、仁、和,进而揭示儒家生命哲学不是保身主义、宿命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而是体现了厚生主义、乐天主义、浪漫主义和群体本位主义精神。

5.儒家生命哲学与西方生命哲学之比较。首先对西方生命哲学进行整体比较和流派分析,主要涉及19世纪以来的西方生命哲学,包括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狄尔泰解释学的生命哲学、柏格森进化论的生命哲学、齐美尔文化哲学和货币哲学中的生命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生命哲学,以及以舍勒、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生命哲学、福柯的生存美学、怀特海与约纳斯的有机体生命哲学。其次是中西生命哲学比较的可能性分析。从情感和审美入手,以此作为中西生命哲学比较的逻辑前提。最后,从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哲学的目的、哲学主要范畴、哲学的言说方式四个方面比较儒家生命哲学与西方生命哲学之同异。

6.儒家生命哲学的当代发展。一是揭示儒家生命哲学当代发展的重要性,指明儒家生命哲学由于分散在不同儒家人物、文献之中,较为零散,即使是现代新儒家的生命哲学研究也不够系统,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和已有学术资源对儒家生命哲学进行深度挖掘和阐发;二是阐明儒家生命哲学当代发展的可能性,讲明借助于吸收现有儒家生命哲学研究成果、借鉴西方生命哲学资源加上学界努力,完全可以实现儒家生命哲学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三是探讨儒家生命哲学当代发展的方法路径,针对儒家生命哲学理论上的得失,指出当前创新发展儒家生命哲学应采取的合理方法和合适路径。

7.儒家生命哲学的时代意义。探讨儒家生命哲学对于儒家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侧重阐发其在当代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探索儒家生命哲学的经验意义和超验意义、生态意义和德性意义。具体地说就是阐明儒家生命哲学有助于当代人重生、厚生、养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有助于当代人做到“仁民爱物”“立人达人”,关爱他人生命,完善道德人格和道德生命;有助于当代人建构和谐人生、审美人生,追求诗意生存和“时中”境界;推动社会强化生命教育和人生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促进社会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尊重自然生命,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确立一种“大生命观”。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学术价值。本研究从以下方面寻求学术突破:一是全面梳理儒家生命哲学的历史演变、思想内涵、基本特点、地位价值等问题,提揭并倡导儒家生命哲学中情感理性和审美趣味,特别是梳理孔门两大学派——思孟和荀学——生命哲学之分化与统合;二是通过与西方生命哲学之比较,探索儒家生命哲学与西方生命哲学诸多流派思想之同异,确立儒家生命哲学独有之特色和独到之价值;三是与西方生命哲学相互借鉴,揭示儒家生命哲学在思辨性、系统性、个性创造力等方面相对薄弱,需汲取西方生命哲学营养,弥补儒家生命哲学不足,建构基于中西比较的儒家生命哲学体系,以此拓展儒家哲学的学术空间。

2、应用价值。儒家生命哲学注重“爱”之情感的内省与外显,彰显重生、厚生、养生。本研究借助于对儒家生命哲学的阐释,在全社会范围内使人们对生命本身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由于生命价值缺失、道德人格缺失和生命意义认知缺失所导致的自杀、吸毒等漠视生命的问题;以儒家生命哲学的美学诉求来辅助理性的求真诉求,纾解当前功利主义发展模式的价值悖论和发展隐忧,推动政府和社会注重生命关怀和人文关切,主导更多具有诗意和审美追求的思维模式,以减弱功利主义发展模式对人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呼吁全社会范围的生命教育和审美教育,确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达至人的身心和谐。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凌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