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要闻
    
《大众日报》刊发山东社科院副院长袁红英研究员理论文章:创新驱动山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8-07-12 08:33  作者: admin        来源: 《大众日报》2018年7月11日 阅读量:

创新驱动山东高质量发展

□袁红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了“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作为经济与人口大省,山东理应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态势、阶段特征和实践需求,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引导发展主体趋向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竞争方式和行为选择,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体系。

高质量发展内涵,为创新驱动指明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主攻的方向;创新驱动系统与机制,则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高度契合高质量发展内涵

高质量发展包含了供需两侧的质量提升内涵,要求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满足结构化和充分化的高质量需求,实现供给体系质量的综合提升。

坚持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推动产业高端化升级、增强技术创新与竞争能力、推行绿色环保生产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相容宜居、实现社会民生普惠改善。高质量发展同时是一种高标准要求,旨在实现产业发展系统、生态发展系统和人文发展系统之间互为支撑、互促共生的反馈与升级机制。高质量发展既提出加快新兴技术与模式的创新应用和升级要求,也提出诸多领域协同一体的创新突破任务。高质量发展既要求加快创新成果的应用、扩散和普及,也要求着眼长远目标推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在基础、共性、核心、关键技术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也需要面向终端化服务化需求、适用范围广和社会效应强领域的中小型科技创新或关系机制与模式创新。也就是说,面向新时代主要矛盾转换,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有效解决充分发展问题,一方面要有效解决平衡发展问题。高质量发展内涵,为创新驱动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主攻的方向;创新驱动系统与机制,则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高度契合高质量发展内涵。

当前,山东传统产业、重化工业比重较高,产业升级任务不容懈怠;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比重较低,创新领域的规模效应与质量效果不够显著;资源环境制约、生态保护治理的压力较大,众多发展主体存在节能降耗、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城乡融合、均衡普惠发展方面欠账较多,影响经济高效运行的制度性、体制性矛盾亟需破除。高质量发展方式是一个协同进步系统。面对在高质量发展方向上的诸多不足、矛盾与约束,山东需要更大程度地依靠创新驱动这一根本动力打通各个链条关节,依靠创新能力建设提供物质技术支撑以及新的解决方案、方式和方法。对应高质量发展内涵,创新驱动系统的构建需要加快创新领域的系统化改革,优化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坚持生态化作用机理与机制,完善研发型人才配置、研发中试支持、成果转移转化中间支持、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应用等要素与模块构成,形成高效化和协同化配合的运行机制,实现创新质量、效率和水平的综合提升。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在规模带动效应大、前沿引领作用强、普惠面广的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以“先创”带动“后创”和“共创”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在规模带动效应大、前沿引领作用强、普惠面广的重点领域实现前瞻性突破,以“先创”带动“后创”和“共创”。鉴于此,山东需要结合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基础优势与区域战略需求,先行推动重点领域的前沿性创新突破,从而引领高质量发展体系的跨越提升。具体来讲,山东一是要发挥海洋资源经济优势,二是要做大做强新型制造,三是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四是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凝聚各类资源要素,重点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山东应把握全球海洋经济发展前沿与动态,充分利用海洋科技、海洋人才和长期积累形成的海洋产业基础优势,结合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海洋空间探索研究、海洋产品延伸、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融合利用、海洋业态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先导型、引领型优势,增强海洋产业升级和质量提升的技术源头供给,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落实海洋强国战略贡献山东模式、案例和经验。

在新型制造领域,山东应深度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与创新,利用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数量多的特点,发挥全省制造企业智能化互联、本土化互利、生态化共生的自组织优势;适应协同化生产、个性化需求趋势,在互联网+制造、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物联网等战略性领域加快研发、应用与扩散,在提高制造效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实效。在创新发展方向上,山东需要加快制造与服务融合,以优势产品为核心、专业服务为外围,创建产品技术服务系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形成服务型制造的竞争优势。

山东是农业大省,大量资源要素来自于农村、分布于农村、联结于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增强后劲、补齐短板的内在要求。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发展要求,为在广阔农村区域实施创新发展提供了空间平台。城乡融合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技术、管理、制度等领域创新建设的有力支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过程中,各类创新资源与要素在农村区域的交汇作用,也将为整体创新驱动发展氛围的营造提供支持。

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新载体。试验区建设要着眼于相关领域的引领性,充分发挥先导功能和样板效应,通过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水平,带动区域发展升级,提供方式方法的示范和借鉴。通过产业的前沿化和前瞻性发展,试验区必须高效凝聚新资源和新要素、培育新动力和新机制,实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引领型发展方向上开拓创新、深入探索。

要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激发开创意识,从教育系统、就业生态、实践示范、社会氛围等各方面加强创新精神文化的引领,促进人才智慧的极大释放

当前,创新系统已形成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型企业、科研个人等主体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格局,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多样化合作和融合机制,但也容易产生各类创新主体之间流通与交易壁垒,造成创新供给与需求传递链条的割裂和断层。

由于创新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企业缺乏研发创新的动力、自信和勇气。在现实中,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从行为、投入、产出到形成实效的诸多“差距”或“距离”,具体体现为:一是财政资金性创新投入与形成创新实效的差距,也包含了科研成果与转移转化的差距;二是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的科技研发成果、课题研究到应用扩散的距离,以及发明专利到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距离;三是产业单位与学研单位的距离,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缺乏通畅的交流渠道,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合作机制。

创新行为激励与创新链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统筹和协调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管理审批、促进各类主体合作、中介服务、信息和交易服务、组织协会设立、政府采购、示范推广等方面的服务效能。应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模式改革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形成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机制。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的形势和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创新主体的研发决策自主权,促进创新主体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并为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与合作提供组织性保障。在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上,要加强中间主体组织支持和协调作用,建立促进各方主体交流合作的常态化沟通平台。

基础环境和要素是实施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山东需要着重从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基础建设等领域,为创新驱动创设基础环境,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化水平,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域化、规模化、社会化扩散。着眼于创新驱动长效机制培育,要促进生产要素向更高层次转换和升级,提高知识、技术、信息、网络和人力资本等新型生产要素的贡献和比重,不断提升要素间的配置效率和增强要素间的融合效应。要推动教育和培训服务领域的深化改革,支持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社会化发展,为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各类人才资源。要从机制设计上推动新型资源要素集聚和流动,建立区域间与城乡间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共享与帮扶机制。

开创性精神和文化的塑造是决定大众创新创业行为趋向的根本因素,是创新创业实践的思想禀赋和动力源泉。要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激发开创意识,从教育系统、就业生态、实践示范、社会氛围等各方面加强创新精神文化的引领,加强创新开拓文化的培育,鼓励用人单位提高工作宽容度,重视人才创造力激发,提高人才的创新专注力和投入度。要在人才引进、人才使用、智力报偿、科研环境等各个层面提高综合支持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有效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人才培育和服务体系,促进人才智慧的极大释放。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编审: 凌琪      责任编辑: 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