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忠(1960.8- ),山东大学哲学系学士毕业,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现为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文科二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60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其中1项结项等级为优秀)、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先后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哲学动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兼任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研究领域:哲学原理、哲学形态学。
在国内学术界提出的原创性观点有:
(1)提出从理论与实际关系的高度划分哲学形态,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区别的系统理论。认为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动态统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就在于按照其基本精神,发现、研究和解决现实中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从此入手,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观、哲学形态、基本特征、思维模式以及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根本区别,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根本出路。
(2)提出“哲学形态学”基本理论。力图用形态学的方法,对哲学形态的构成要素、哲学形态的层次结构、哲学形态的划分标准、哲学形态的划分体系等哲学形态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和西方现当代哲学在哲学的理论特征、研究目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思维模式、逻辑工具、人学立场、学科体系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进行科学描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中西马哲的共同繁荣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持。
学术成果(附后)
郝立忠主要哲学研究成果目录
(截至2015、4、29)
1. 论文《管理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山东社联通讯丛》1988年第4期;
2.论文《管理二重性质疑》,《东岳论丛》1988年第5期,《文摘报》1988年10月23日版摘介;
3.论文《管理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东岳论丛》1989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9年第12期摘介;
4.论文《价值;实践评价的唯一尺度》,《东岳论丛》1996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6年第10期复印;
5.论文《实践评价与检验真理》,《文史哲》1996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7年第1期复印,《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1期摘介;
6.论文《也谈真理论视界》,《山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7. 论文《真理的理论与现实》,《东岳论丛》1997年第5期;
8.论文《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唯一性》,《东岳论丛》1999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11期摘要介绍,并获第15届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9.论文《形而上学批判》,《文史哲》2000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1期摘要介绍;
10.论文《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及其现实表现》,《东岳论丛》2001年第1期;
11.论文《形而上学还是唯物辩证法》,《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1年11期复印,被评为山东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2.论文《关于哲学有没有什么新问题的思考》,《哲学研究》2001年第8期;
13.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与出路》,《哲学研究》2002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英文版2003年第3期摘介,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2年第12期复印,并获2002年度山东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18届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4.专著《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0日学术版、《光明日报》2002年10月22日理论版、《哲学动态》2002年第10期和《大众日报》2003年1月11日理论版发表了书讯,2003年《中国哲学年鉴》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期发表了内容概要,《新闻出版导刊》2003年第7期、《发展论坛》2003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理论学习》2004年第4期等发表了评论文章;该书于2004年出版了第二版,并获2004年度山东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20届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5.论文《从“两个对子”到“两大形态”——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评价的层次与标准》,《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5期摘介,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年第12期复印,获2003年度山东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6.论文《根本出发点和最高衡量标准》,《人民日报》2003年8月11日理论版,收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论坛》(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等文集;
17.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出发正确理解“三个代表”的内在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收入《全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18.论文《“本体论哲学”的发展,还是哲学形态的彻底革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光明日报》2004年2月3日理论版摘介,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年第12期复印;
19.论文《科学发展观与管理现代化》,《人民日报》2004年08月30日理论版;
20.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境遇及其原因与对策》,《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5年第5期复印;
21.论文《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2.论文《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论坛》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专著《理论与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光明日报》2007年1月16日理论版、《人民日报》2007年3月26日理论版予以评介,《哲学年鉴2007》详细介绍;
24.论文《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与实现管理现代化》,人民出版社(历史唯物主义学会论文集)2006.9;
25.论文《实现管理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3;
26.论文《科学发展观与管理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实现途径》,《马克思主义论坛》,2006.12;
27.论文《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南》,《山东社会科学》,2007.12;
28.论文《论马克思主义的内心和谐观》,《马克思主义论坛》,2007.12;
29.研究报告《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研究》,国家课题最终成果,2007.12完成,2008年11正式结题,2010年1月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0.论文《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光明日报》2008年6月3日理论版摘介,《新华文摘》2008年第13期摘介;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2008.8复印;
31.论文《坚持检验真理与实践评价相统一》,《理论学刊》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8.7复印;
32. 《论深化改革开放的思维模式转换》,《马克思主义论坛》第四辑,2008年12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33.《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亟需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理论学刊》2008年第12期;
34. 《警惕唯物史观旗帜下的形而上学》,《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35.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理论学习》2009年第11期;
36. 《论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现代化》,《东岳论丛》2009年第12期;
3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原则、方法与出路》,《马克思主义论坛》第五辑,2009年12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38.《当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两个薄弱环节及其原因和对策》,《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39.《重新诠释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期转载,《光明日报》2010年9月28日、《新华文摘》2010年第22期摘介;
40.《国学在中华民族振兴中能有多大作为》,2009年度全国社科系统“哲学大会”论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
41.论文《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形态定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3期;
42.论文《论哲学形态的功能、层次及其划分——兼论中西马哲的共同繁荣》,《学术研究》2011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19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1年第8期转载;
43.论文《也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形态》,《东岳论丛》2011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2期转载;
44. 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定位之争”的产生与化解》,《当代马克思主义论丛(第三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45.《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题——兼论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之别》,《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1万字;
46.《“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与灵魂》,《东岳论丛》2012年第11期,2万字;
47. 核心引领体系,体系支撑核心——也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马克思主义论坛》2012年12月,0.9万;
48.《“马克思哲学本质之争”的产生、发展与化解》,《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九期论点摘介;
49.《论现代化视野下的“国学”评价》,《齐鲁学刊》2013年第3期;
50.论文《重塑为人民服务——也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价值与文化》论文集,2013年8月;
51.《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现实启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52.论文《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论坛》2013年12月;
53.论文《邓小平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理论学刊》2014年第12期;
54.论文《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深化改革开放扫除思想障碍》,马克思主义论坛2014年12月;
55.论文《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应对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两大思潮的挑战》,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8期摘介。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56号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704698
山东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5 by sdass.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16732号-1